写景
秋天
雨景
地点
南徐路
抒情
离别
怀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风景画面,诗人在旅途中与友人同舟,遇雨而停泊,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游子离家的愁绪。“云林不可望,溪水更悠悠。”这里的“云林”指的是远处的山林,由于天气原因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景象给人一种迷茫和遥远感。溪水则因雨水汇聚而变得更加宽广和深邃。“共载人皆客,离家春是秋。”诗人强调了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过客,而对于自己来说,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都是一样的离别之情。这里的“春”和“秋”不仅指季节,更蕴含着对家的思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远山方对枕,细雨莫回舟。”诗人选择了一个适宜的地方作为临时休息之所,因为远处的山峰恰好与自己的枕头相对。同时,由于细雨绵绵,船只也不急于返回,这种悠闲自得的情景也映照出诗人的心境。“来往南徐路,多为芳草留。”这里提到的“南徐路”是古代通行的一条道路,而“芳草”则象征着美好和希望。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于未来美好的期待。总体来说,这首诗运用意境和情感的交织,描绘出了一种淡泊名利、游子怀乡的心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造诣。

皇甫冉

228首
皇甫冉(约公元718年—约公元771年),字茂政,男,汉族文人。祖籍甘肃泾州,出生于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据《唐诗三百首新注》线装版记载:皇甫冉(716--769),字茂政,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曾祖时已移居丹阳。天宝进士,任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官中左拾遗,补阙。他生当乱离,颇有漂泊之叹,流连景物之余,东南山水,常赋予他以好句,如“燕如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积水长天随远色,荒林极浦足寒云”,“泛舟因度腊,入境便行春”,“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惊”等,并皆清逸。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悲其“长辔未骋,芳兰早凋”,当是指他终年五十余。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