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
咏物
哲理
秋天
读书
思乡
感叹
惋惜

赏析

这首明代丘梁的《登清凉石有感》描绘了诗人对清凉山前一块巨大灵石的奇特感受。诗以“君不见”起笔,引出对清凉山灵石的惊叹,将其比喻为文殊菩萨的法座,历史悠久,令人赞叹。诗人自幼便对其有所耳闻,但始终半信半疑,直到自己仕途奔波,历经艰辛,才在登临清凉山时真正体会到石之灵性和文殊之道。诗人通过亲身经历,表达了对虚名的反思和对清凉石的敬仰,认为石能幻化通灵,象征着佛法的空灵与神秘。他甚至与石对话,询问灵山之事,暗示石中隐藏着深奥的佛教哲理。最后,诗人以“识破玄机输老衲”表达对修行者的敬佩,以及自己在月下静坐、聆听神光环绕的清凉石,感受到佛法的宁静与神圣。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登山的经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对佛教文化的亲近。

猜您喜欢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杂诗四首(其二)
唐·张说
山闲苦积雨,木落悲时遽。赏心凡几人,良辰在何处?触石满堂侈,洒我终夕虑。客鸟怀主人,衔花未能去。剖珠贵分明,琢玉思坚贞。要君意如此,终始莫相轻。
秋日郊居
宋·张孝祥
秋日郊扉乐,心闲景趣闲。风生疏竹里,雨在片云间。疏港聊通水,关门不碍山。残书读未尽,飞鸟暮云还。
秋怀(其三)
明·梁有誉
夕霁凉气发,曲房蔼馀清。金风被兰茝,白露浩已盈。密林谢阳彩,丛薄陨芳荣。迅商无缓调,征鸿怀苦声。物候既易感,神理固难名。汉阴甘灌园,鹿门事躬耕。金张逐丹毂,王贡彯华缨。由.....
越祁连山抵三堡口号
清·和瑛
一派霜林近小春,荒亭容膝意何亲。六千沙碛开颜处,得见黄花似故人。
题江村秋晚小画四首(其二)
明·于慎行
万壑萧萧近晚秋,暮天寒雁水悠悠。月明应是多愁思,玉笛霜前自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