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所
思
贱
妾
留
南
楚
,
征
夫
向
北
燕
。
三
秋
方
一
日
,
少
别
比
千
年
。
不
掩
嚬
红
楼
,
无
论
数
绿
钱
。
相
思
明
月
夜
,
迢
递
白
云
天
。
边塞
离别
送别
思乡
思念
写景
情感
译文
我这个卑微的女子留在了南方的楚地,丈夫却要前往北方的燕地服役。
虽然相聚只有三个秋天那么短暂,但感觉却像分离了千年一般漫长。
我不再掩饰内心的悲伤,即使在那繁华的红楼,也不再计算金钱的得失。
每当月光明亮的夜晚,我思念你的心更加深切,仿佛能穿越遥远的白云苍天。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相思之情。诗人以“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开篇,直白而强烈地描绘出分离的情景,南楚与北燕之间的距离宛如天涯,反映了夫妻间隔绝的痛苦。接着“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则深化了这种思念之情。这里的“三秋”指的是三年,而“一日”却象征着短暂的相聚时光,用“少别”来形容这段时间的短暂,更凸显出离别之痛如刀割,令人难以忍受。“不掩嚬红楼,无论数绿钱”则表达了诗人对物质财富的淡然。即便是豪华的红楼,也不愿意用来遮掩心中的哀愁;而对于积累的财富,也无心去数计,只想与爱人共度时光。“相思明月夜,迢递白云天”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明月之下,思念如潮水般汹涌澎湃,而那遥远的白云,似乎也能传递这份深情,成为思念的媒介。总体来说,这首诗语言质朴而情真意切,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离别思妇的心境图画。
杨炯
34首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杨炯自幼聪敏博学,唐显庆四年(659年)应童子举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补秘书省校书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为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约如意二年(693年)卒于任上。杨炯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气势轩昂,风格豪放,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对仗工整,音韵合律,既有律诗的严谨之风,又有乐府诗的明快特色。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余篇。杨炯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他的诗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十卷。汉族,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