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端午节日
城池水景
女性伴侣活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期间与女儿们一同游览海印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节日氛围和对历史文化的追思。首联“雀航乘潮似渡泸,钗头轻挂辟兵符”,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端午节的习俗,雀鸟在潮水中飞翔,仿佛是古代渡过泸水的勇士,而钗头轻巧地挂着辟邪的兵符,寓意着驱除邪气,保佑平安。颔联“珠遗汉浦谁家女,印解湘潭楚大夫”,通过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汉浦遗珠的故事,象征着美丽女子的哀怨;湘潭楚大夫的解印,寓意着忠诚与牺牲。这两句诗将个人情感与历史记忆巧妙融合,增添了诗歌的文化深度。颈联“城撼怒涛摇粉堞,江吞斜日浸浮图”,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江景图。怒涛拍打着城墙,激起层层波浪,斜阳映照下的塔影倒映在江面上,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隐含了时间流逝的感慨。尾联“归来聊把诸姬问,适听莲歌记得无”,表达了诗人归家后对陪伴的女伴们的思念,以及对端午节传统活动——莲歌的回忆。这句诗温馨而深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端午节的民俗风情,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亲情友情的深厚情感。

猜您喜欢

拜星月慢·重午,以盆榴置座,邀客同赏。和梦窗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俪叶缃丛,芳心蜡蒂,午日湘帘垂地。一梦东风,觉匆匆尘世。赋情懒,漫想、兰闺浴倦风景,酒盏流光重洗。满座平看,胜窥墙臣里。幽姿、自怯临朝砌。春工绽强为佳辰起。秀影泫露青瓷,.....
端阳日诸僚宴集二首(其一)
明·王廷相
佳节逢重五,移尊上广堂。羁怀开造次,远眺入苍茫。暑雨鸠林爽,南薰燕幕凉。喧江龙舸竞,无那楚人狂。
次韵常之五日禁竞渡
宋·许及之
仍年此足为吾病,举世谁人似我閒。思远楼前重禁渡,容成洞里独看山。交游雨绝梅还溽,赓倡星分稿自删。赖有松庐相慰藉,新篇时复到榆关。
高阳台·己酉赴官,偕黄子雅萧瘦棱绕道游西湖,就江山妓船作端午胜游留滞,逸兄为赋高阳台词速之。国变以后,雅瘦相继逝去,回首十年,支身故国,蒲尊枨触,谱寄潜园
清末近现代初·魏元戴
花酿曾沽,乐天襟上,旧痕犹带余杭。频袖低鬟,歌吟倚遍蓬窗。尘踪剩得儒冠老,忆同游、墓草斜阳。佐清觞。角黍榴花,几转愁肠。填词为寄苏堤柳,说多时添炷,画省炉香。留客湖山,殷.....
醉落魄(其三)重午日过石熙明,出侍儿鸳鸯
宋·周紫芝
薰风池阁。小红桥下荷花薄。沙平水浅山如削。水上鸳鸯,何处风吹落。今朝端午新梳掠。锦丝围腕花柔弱。人生只有尊前乐。前度刘郎,莫负重来约。
端阳日过十刹海同栽甫
清末近现代初·黄节
客中过佳节,言寻友朋欢。驱车薄湖堧,遂憩朱楼阑。重云蔽野黑,高柳依人寒。便欲委渊沙,所嗟湖不宽。
端午思远楼小集
宋·叶适
凭高难为观,楼居势尽倾。思远地不远,空复生遐情。上惟山绕围,下惟溪环萦。此实擅清境,岂以旷朗名。土俗喜操楫,五月飞骇鲸。鼓声沈沈来,起走如狂酲。不知逐臣悲,但恃勇气盈。衰.....
端午帖子(其六)太上皇帝阁
宋·周必大
清晖亭畔吸光亭,入眼湖光分外明。岂是荷花似云锦,都缘宝墨照檐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