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宿
亲情
母爱
冬天
悲伤情绪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对母爱深切怀念和哀怨情绪的诗歌。诗人通过设想自己遭受寒冷和饥饿,父母对儿子的责罚与遗弃的情境,抒发了对母爱的渴望和孤独无依的悲凉。“父兮儿寒,母兮儿饥。”两句开篇即点明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他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父母的责罚,反映出一种原始而强烈的情感联系。接着“儿罪当笞,逐儿何为。”表达了对被遗弃状态的无奈和困惑。在“儿在中野,以宿以处。”这两句里,诗人描绘了一种绝望与孤独的境遇,自己在广阔荒野之中,无人相伴,只能凭借自然之物为依托。紧接着“四无人声,谁与儿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立无援的情感体验。下文“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则是对生存状态的哀求和无奈的叙述,再次凸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不安。最后,“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母爱的渴望,以及没有得到母亲疼爱而感到的深切哀愁。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复,强化了诗人的情感体验,使得读者能感受到那种生离死别的悲凉与无奈,同时也映照出古人对于家庭、亲情尤其是母爱的渴望与珍视。

韩愈

424首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猜您喜欢

贺李鸿章六十寿联
清·郭柏荫
为四海苍生,祝南极寿星不老;有六旬莱子,知北堂爱日方长。
德兴邑廨石刻(其二)
宋·无名氏
我田我地,我桑我梓。只知百里,不知千里。我饥有粮,我渴有水。百里之官,得人生死。孤儿寡妇,一张白纸。入著县门,冤者有理。上官不嗔,民即欢欣。上官不富,民免辛苦。生我父母,.....
途中遘病颇剧怆然作诗(其二)
清·黄景仁
今日方知慈母忧,天涯涕泪自交流。忽然破涕还成笑,岂有生才似此休。悟到往来唯一气,不妨胡越与同舟。抚膺何事堪长叹,曾否名山十载游。
己巳岁除作(其二)
明末清初·屈大均
春来依旧未阳和,生事萧条罢啸歌。孺仲妻孥花絮少,韩康母子药丸多。梅葩似雪嫌红甚,草色如烟奈绿何。岁暮苦寒喧暖日,更无名酒使颜酡。
寄吴少溪宫录七十(其十三)正月十五日李黄羽司理行部过访
明·于慎行
中州文苑旧名家,结驷相过巷路赊。雪后初倾元夜酒,灯前已发上林花。六条问俗推星使,两世论交感岁华。为讯高堂容鬓好,春山谁伴采明霞。
元符己卯冬至先君罢兴国令宿皇恐滩有诗云倦客逢长至扁舟泊远滩居常谙寂寞童稚笑相欢后十七年自成均谒告还乡是夕沿斡宿新淦寺有感赋此
宋·黄彦平
去年度长淮,霜月照孤驿。今年适异县,香雾依禅寂。人生几冬至,南北均行役。风枝无停号,遗句诵悽恻。生男当门户,堕地要膂力。抚我谓我臧,诲我以文术。宁知事大谬,木拱玄尚白。百.....
予谪海外久矣蒙恩徙郴所寓适与苏仙邻暇日携儿徜徉历览遗集因阅本传不载致仙之因特以事母尽孝行耳自古仙真得道如吴真人之流未有不由此而致者世人不知出此多弃遗父母入深山穷谷中父母冻饿不恤也以此求道去仙远矣因成二小诗题之壁间庶亦少警欲学道而忘其亲者(其一)
宋·李光
打包行脚为寻真,偶与苏仙作近邻。万里移来今有伴,叩门时许访幽人。
同外孙文九新春五绝句(其三)
宋·苏辙
菊叶萱芽初出土,冻齑冷面欲宜人。老人脾病难随汝,洗釜磨刀待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