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
祭祀
歌颂赞美
描述抒情
勉励警示
地点
歌颂赞美
描述抒情
政治教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背景设在南海的某个阴墟,那里有祝融神灵的居所。诗中提到帝王命令南伯进行祭祀,因为官吏懒惰不亲自处理事务,所以直接命令公卿来负责这项任务。祭祀仪式使用了锡器,象征着国家的尊贵和权威。诗人强调只有贤明的天子和谨慎的使者才能得到神灵的喜悦,而公卿在职位上的表现得到了神人的赞赏。接下来的几句描写了祭祀地点的环境,海岭山脚下的土地既干又湿,表达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质疑为什么不能将这份广阔和丰饶均匀地分享给每个人,让大家都能执掌事务的枢纽。公卿在此行进时不应急躁,也无需急于归去,因为在这里,神灵与人们同在,不是私人与公卿之间的交往,而是神灵对所有人的依靠。整首诗通过描述祭祀活动和自然环境,传达了一个理想中的秩序与和谐,其中神灵、君主、官员以及人民都各司其职,共同维护着这个世界的平衡。

韩愈

424首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