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

)

写景
抒情
地点
河津
人生经历
感慨人生
离别

赏析

诗人借舟行的意象,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忘怀。"屈曲高林间"一句,既形容舟行之曲折,也暗示心路的崎岖。接下来的"林间无所有,奔流但潺潺"则描绘出一片宁静而空旷的自然景象,其中"无所有"指的是物质上的贫乏,但也可解作精神上的淡泊;"奔流但潺潺"则是对水声的细腻刻画,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嗟我亦拙谋,致身落南蛮"一句,诗人自嘲自己的谋略不佳,以至于身处偏远之地——南蛮。这里的"南蛮"通常指的是唐代边疆地区,也象征着文化和文明的边缘。最后两句"茫然失所诣,无路何能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无奈,"失所诣"意味着迷失方向,"无路何能还"则是对归途的渴望和困境的无解。整首诗通过舟行、林间景色以及个人遭遇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过往的怀念、个人的处境感慨,以及面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力感。在这里,自然界的宁静与奔流形成鲜明对比,与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交织在一起,共同构建了一幅深邃而动人的意象画卷。

韩愈

424首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