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抒情哲理
怀古
人生感悟
自然
人生

赏析

这首诗《杂咏(其一)》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探讨了人性、智慧、社会行为以及哲学思想的复杂性。首先,“海客有逐臭,梦人或忘妻”,以海客追逐恶臭、梦中之人忘记妻子为喻,暗示人们在追求物质或欲望时可能会忽视道德与亲情,反映了人性中的贪婪与遗忘。接着,“单虑溺一往,岂伊智不齐”,指出个人的忧虑可能导致对事物的片面理解,强调智慧的多样性与全面性的重要性。“蓄积偶违众,群起相诃诋”,描述了个人因与众不同的想法或行为而受到群体的批评与排斥,揭示了社会对异见的不宽容。“谁知一世事,各各行若迷”,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个人迷失方向的感慨,强调了个体在复杂社会中的迷茫与困惑。“化人斡真宰,无力能提撕”,借“化人”(即改变他人观念的人)难以控制“真宰”(宇宙真理),表达了对改变人心之难的认识。“作法笑姬旦,多言小宣尼”,通过讽刺姬旦(周公姬旦)和孔子(宣尼)的言论,指出制定规则时可能存在的偏颇与局限。“积穷有难喻,况乃形气睽”,强调了穷困与身体、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复杂性。最后,“惟当托庄诞,俯仰同醯鸡”,借用“醯鸡”(一种昆虫)的视角,表达了对人生有限视野的反思,倡导以庄子的超脱态度看待世界,如同醯鸡俯仰于天地之间。整首诗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社会、哲学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语言犀利,寓意深远,展现了黄景仁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景仁

1183首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猜您喜欢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闺词十二首(其十二)
明·张元凯
皓魄不常圆,一月圆一夕。明夕倏已亏,天道无停息。人事徒可怜。一亏不复圆。娟娟芙蓉花,弃置秋江边。
渔父辞(其三)
宋末元初·毛直方
得鱼穿柳持上溪,溪村杳杳屋稀稀。莫怪渔翁头易白,去年买鱼人又非。
久病初朝衢中即事
唐·吕温
沉痾矌十旬,还过直城闉。老马犹知路,羸童欲怕人。久隳三径计,更强百年身。许国将何力,空生衣上尘。
秋日集汝申使君喜雨作时潘生对奕久之
明·胡应麟
淅沥寒声绕画墙,高梧飞叶半银床。珠帘乍卷三秋色,玉局徐生五夜凉。南国蕙兰应被野,西郊禾黍渐登场。酣歌不是耽行乐,二顷城头有汶阳。
宝峰寺
宋·许当
金园敞山阿,翛然隔城市。晨夕钟梵音,飒沓五云际。空山无尽香,大乘有真谛。簿领得馀闲,徙倚青莲地。
论语绝句(其五十)
宋·张九成
曾点尝闻鼓瑟希,仲由于此亦奚为。二人风味还应别,不是知音必不知。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唐·高适
天子股肱守,丈人山岳灵。出身侍丹墀,举翮凌青冥。当昔皇运否,人神俱未宁。谏官莫敢议,酷吏方专刑。谷永独言事,匡衡多引经。两朝纳深衷,万乘无不听。盛烈播南史,雄词豁东溟。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