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
门
秋
思
(
其
二
)
四
年
书
剑
滞
燕
京
,
更
值
秋
来
百
感
并
。
台
上
何
人
延
郭
隗
,
市
中
无
处
访
荆
卿
。
云
浮
万
里
伤
心
色
,
风
送
千
秋
变
徵
声
。
我
自
欲
歌
歌
不
得
,
好
寻
驺
卒
话
平
生
。
写景抒情
秋思怀旧
读书感怀
感慨时事
赏析
这首《都门秋思(其二)》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描绘秋日京城的景象与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绪和对历史人物的追思。首句“四年书剑滞燕京”,点明了诗人的滞留时间与地点,暗示了他在此地经历了长时间的困顿与努力,如同书卷与剑术的修炼。接着,“更值秋来百感并”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秋天到来时,心中涌起的种种复杂情感,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反思。“台上何人延郭隗,市中无处访荆卿。”这两句运用典故,分别引用了战国时期燕昭王礼遇贤士郭隗和荆轲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于贤才被重用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中难以找到知音或实现抱负的失落感。“云浮万里伤心色,风送千秋变徵声。”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氛围,以云彩的飘荡和风声的变化,象征着诗人内心的伤感与思绪的流转,同时也暗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最后,“我自欲歌歌不得,好寻驺卒话平生。”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抒发情感却难以言表的无奈,以及在寻求与身边人交流的过程中,或许能找到共鸣与慰藉的愿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历史意象,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内心世界。
黄景仁
1183首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猜您喜欢
秋夜登千峰榭待晓
宋·陆游
万里秋风夜艾时,剡川孤客不胜悲。读书眼暗定谁许,忧国涕零空自知。欲坠高梧先策策,渐低北斗正离离。倚阑不觉鸡号晓,剪烛题诗寄所思。
杂兴(其二)
元·黄溍
几回拟作送春诗,出户春风去不知。叶底孤花犹入眼,竹根稚笋欲过眉。久抛书卷都如梦,閒看香烟偶似痴。寄语平生张仲蔚,一欢相属竟何期。
读唐人诗杂感(其二)
清·刘绎
愁中正读孟郊诗,夜静灯寒独坐时。天地甚宽吾自碍,出门何向问途歧。
同曹清父西郊纪事五首(其四)
宋末元初·方回
风俗嗟颓落,文章委下陈。出郊聊快目,谋野岂关身。本为搜诗去,徒成泥酒频。胸中知此事,眼底似无人。
官闲
宋·韩淲
官闲读书馀,倚杖看绿阴。黄鸟时飞来,临风流好音。我亦为之喜,夷犹情味深。世间事乃尔,回首生夕曛。
夜起
清·黄景仁
诗颠酒渴动逢魔,中夜悲心入寤歌。尺锦才情还割截,死灰心事尚消磨。鱼鳞云断天凝黛,蠡壳窗稀月逗梭。深夜烛奴相对语,不知流泪是谁多。
开岁卧病(其二)
明·郭奎
一朝卧病药相扶,才倚晴窗阅地图。莫说江南风景好,王孙头白怨蘼芜。
灯下书怀
清·顾煜
冥色不堪旦,暗投无夜光。短檠风寂寞,枯坐意深长。夜气沉虚席,檐花落睡乡。呼书欲同梦,枕月冷空床。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