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夜
闻
钟
近
郭
无
僧
寺
,
钟
声
何
处
风
。
短
长
乡
梦
外
,
断
续
雨
丝
中
。
芳
草
远
愈
远
,
小
楼
空
更
空
。
不
堪
沉
听
寂
,
天
半
又
归
鸿
。
写景
思乡
情感
听钟
春天
雨景
怀古情感
赏析
这首《春夜闻钟》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描绘了春夜中钟声与自然景象交织的意境。首联“近郭无僧寺,钟声何处风”,开篇即以“近郭”点明地点,暗示身处城市边缘,却无寺庙可寻,而远处传来钟声,其来源却在风中飘渺不定,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又遥远的氛围。颔联“短长乡梦外,断续雨丝中”,进一步展开画面,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钟声在梦境与现实之间徘徊,仿佛是远方家乡的呼唤;同时,雨丝轻柔地交织在空中,增加了环境的湿润与朦胧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颈联“芳草远愈远,小楼空更空”,通过对比手法,将远处的芳草与近处的小楼进行对比,远处的芳草似乎越远越显得遥远,而小楼则在雨后的寂静中显得更加空旷,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和内心深处情感的向往与孤独。尾联“不堪沉听寂,天半又归鸿”,收束全诗,情感达到高潮。面对钟声与自然的静谧,诗人难以承受这份寂静,突然间,半空中传来归雁的叫声,打破了宁静,也似乎带走了诗人心中的某些思绪,寓意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春夜的独特景象,将自然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远方、家乡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黄景仁
1183首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人,宋朝诗人黄庭坚后裔,清代诗人。黄景仁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求生计开始四方奔波,一生穷困潦倒。乾隆四十六(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病逝。黄景仁诗负盛名,和王昙并称“二仲”,和洪亮吉并称“二俊”,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