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闻
蛙
朝
开
南
篱
梅
,
暮
闻
北
池
蛙
。
何
时
科
斗
生
,
草
根
已
吐
牙
。
只
畏
草
叶
长
,
其
下
可
隐
蛇
。
游
子
且
勿
行
,
科
斗
成
虾
蟆
。
写景
咏物
草
初夏
季节变换
游玩
提醒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初闻蛙》,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首句“朝开南篱梅”写早晨篱笆边的梅花悄然绽放,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暮闻北池蛙”则转而描绘傍晚时分池塘边蛙声四起,生机盎然。接下来,“何时科斗生”暗示了生命的生长过程,科斗(蝌蚪)开始出现,预示着万物复苏。“草根已吐牙”进一步描绘了草木生长的细节,草根萌发新芽,显示出春天的活力。然而,诗人也提醒读者注意潜在的危险,“只畏草叶长,其下可隐蛇”,暗示了自然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最后两句“游子且勿行,科斗成虾蟆”寓言意味浓厚,劝告在外游子暂且停下脚步,因为科斗(蝌蚪)终将变成青蛙,寓意时光荏苒,世事变迁,也包含了对人生阶段转换的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生命循环的观察与感悟,以及对游子的关怀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梅尧臣
2914首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猜您喜欢
答太常靳博士见赠一绝
唐·张九龄
上苑春先入,中园花尽开。唯馀幽径草,尚待日光催。
草堂新开四家兄携诸侄自?川移舫志喜(其二)
明·区大相
虽居穗城北,常忆?川东。胜怀因物寓,芳意与君同。小酌花间露,高谈竹下风。时闻棠棣咏,来对玉兰丛。
梨岭道中十八首(其十七)
明·黄仲昭
断霞横苍山,淡烟迷远树。草傍幽泉生,冰凝如玉箸。
北郊礼成诣畅春园问安道中即目三首(其三)
清·爱新觉罗·弘历
高槐初听试声蝉,饼饵香风飏晓烟。一例轻舆凭眺处,题诗也觉胜常年。
草(其一)
宋·许棐
生长冷阶閒砌畔,一春知见几花飞。虽沾雨露无多子,却到秋来绿转肥。
题梁董教岁寒亭
明·王恭
君家结亭乐幽栖,佳树阴阴唯鸟啼。横经不知白日转,搴帏坐见青山低。城南城北春风满,陌上春容正堪玩。白马朝穿桃李蹊,朱轮夜过金张馆。臈月寒天雪更深,看君亭上独行吟。眼前草木俱.....
题庄志明邑博扇面小景
明·张羽(凤举)
犹忆西池畔,莲开七月红。波明鱼度藻,莎碧鹭依丛。客舍秋天外,花期病眼中。莫愁归日晚,正是剥青蓬。
寄题高彦应长官碧鲜阁
宋·谢逸
先生手种千竿竹,俨如壮士衣冠肃。林端结阁挹清风,阁上幽人峙双玉。春风飞尽玄都花,秋霜半落平泉木。试傍池边访此君,雪虐风饕不改绿。我有惠施书五车,不解子山愁万斛。何时一醉藉.....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