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
双
庙
八
月
过
宋
都
,
泊
舟
双
庙
侧
。
永
怀
此
忠
良
,
遗
烈
传
碑
刻
。
五
位
俨
朝
裾
,
千
年
同
血
食
。
当
时
多
苟
生
,
贵
爵
曾
谁
识
。
纵
今
有
丘
坟
,
都
已
荒
荆
棘
。
古
人
非
轻
死
,
于
义
实
罕
得
。
英
骨
化
埃
尘
,
令
名
同
鸟
翼
。
飞
翔
出
后
世
,
景
慕
无
终
极
。
岂
若
目
前
荣
,
未
殁
声
已
息
。
西
登
孝
王
城
,
王
气
由
邦
国
。
地点
谒双庙 宋都
孝王城
谒双庙(庙)
英骨化埃尘
景慕无终极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谒双庙》,通过对宋都中的双庙进行描绘,表达了对忠良先贤的深深怀念和敬仰。诗人首先描述自己在八月间泊舟双庙旁,触发了对忠臣遗志的长久思念,他们的英勇事迹被镌刻在石碑上,历久弥新。接着,诗人感叹这些忠臣生前并未得到应有的尊崇,即使死后,他们的墓地也已荒凉,与那些苟且偷生之人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他们的高尚节操和为正义而死的精神,如同英魂化为尘埃,却留下了永恒的美名,如同鸟儿的翅膀般翱翔在后世,令人景仰不已。诗人进一步指出,比起那些生前显赫、身后寂灭的人,这些忠良更值得后人长久地追思和敬仰。最后,他登上孝王城,感受到王气依然从国家中流淌出来,再次强调了忠臣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情的笔触,赞扬了忠臣的高尚品质和不朽精神,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深深的敬意和对忠诚美德的崇尚。
梅尧臣
2914首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