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宿

西
星辰咏物
七宿之
天文观象

译文

虚空之中,上下排列如同串连的珍珠。
决定命运的星辰处于危险并非虚幻之上显现,而在虚、危二星之下,是那令人哀伤的哭泣之星。
两颗哭泣之星接连下降至城墙之上,那是天际中围成一圈的十三颗星星形成的天垒。
城墙之下横亘着四颗代表破败的臼星,臼星之西,有三颗星明亮而分离。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希明的《丹元子步天歌》中的第四首,专注于描绘北方七宿的景象。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笔法,展现了诗人对宇宙、星辰的深刻感悟。“虚上下各一如连珠”开篇便以宏伟的画面展示天穹之美,星宿犹如珍珠般排列整齐。紧接着,“命禄危非虚上呈,虚危之下哭泣星”则透露了一种对命运不确定性的忧虑,星辰似乎在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哭泣。“哭泣双双下垒城,天垒团圆十三星”这两句,则将视角转向北方七宿,描绘其如同坚固城堡般立于天际,每一颗星辰都散发出柔和的光芒。其中,“十三星”的具体含义,可能指的是北斗七星加上它所指引的六个星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天文体系。“败臼四星城下横”、“臼西三个离瑜明”则是对北方七宿中特定星群的细腻描绘。“败臼”通常指的是北斗的第四、五两颗星,形如破损的磨盘;“臼”则可能是指北斗的第六颗星,它位于北斗勺的末端。而“离瑜明”一词,则可理解为诗人对这群星辰之美的赞叹,如同远古时期人们对璀璨之物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星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秩序、人类命运以及自然美景的深刻思考和情感体验。王希明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北方七宿及其背后的哲学意义通过这首诗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希明

31首
又号青罗山布衣。玄宗开元年间以方技为内供奉,待诏翰林。尝奉命编《太乙金镜式经》。又撰《丹元子步天歌》一卷。该书七言,有韵,系我国古代以诗歌形式介绍全天星官之天文学重要著作。首创将整个天空划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共三十一个天区。每区包含若干星官、数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