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元
忠
寄
示
种
竹
诗
戏
以
二
十
篇
答
(
其
九
)
竹
光
团
野
草
,
秀
气
豁
烦
襟
。
赠
此
遣
愁
寂
,
萧
然
静
客
心
。
枕
簟
入
林
僻
,
鸟
雀
聚
枝
深
。
兴
趣
江
湖
迥
,
松
筠
起
碧
浔
。
写景
抒情
咏物
松筠
节制情感
动物
鸟雀
秋节
江湖
山水
野草
赏析
孔平仲的这首诗《孙元忠寄示种竹诗戏以二十篇答(其九)》描绘了竹林中的宁静与生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竹子带来的清幽氛围和诗人内心的平静。首句“竹光团野草”,生动地描绘了竹林中竹叶投射在草地上的光影,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竹影所包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秀气豁烦襟”一句,直接点明了竹子的秀美之气能让人的心灵得到释放,消除烦恼,展现出竹子对人心灵的抚慰作用。“赠此遣愁寂,萧然静客心”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将竹林的美景作为礼物赠予友人,以此来排解孤独与寂寞,让客人的心灵在竹林的静谧中得到安宁。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情感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感染力。接下来的“枕簟入林僻,鸟雀聚枝深”描绘了诗人自己在竹林深处休息的情景,枕着竹席,听着鸟鸣,远离尘嚣,享受着自然的宁静。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竹林的幽静之美,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兴趣江湖迥,松筠起碧浔”则以广阔的江湖和翠绿的溪流为背景,进一步强调了竹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广阔与深远。竹子、松树和筠(竹笋)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象,象征着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林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竹子的秀美与生命力,以及它对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佳作。
孔平仲
860首
政和元年(1111)病卒,终年六十八岁。《清江三孔集》四十卷中,平仲占21卷
猜您喜欢
雪中登楼望湖上诸作(其七)
明·刘泰
白战诗成砚己冰,案头饥鼠乱窥灯。支离瘦影跏趺坐,好是人间戴发僧。
续感秋(其三)
清·童凤诏
翛然门巷昼常关,抱影空庐独往还。鹤唳三秋声转警,豹藏七日色逾斑。江山平远尘氛外,云雨荒唐朝暮间。闻道微霜初度处,蓼花芦叶落溪湾。
辽城望月
隋末唐初·李世民
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
湖寺拥碧轩
元·张雨
喧寂一尘隔,湖滨出宝坊。荷阴分补衲,水气杂烧香。书勘乌皮几,茵敷白?床。从来已公屋,诗客许徜徉。
酬朱孔年惠菊(其二)
明·林俊
柴桑归爱一身轻,中路黄花到眼明。不见芙蓉见秋水,最难摹索是风情。
游清源洞
宋·释圆悟
清旦寻幽洞,攀跻有同游。雾雨藏诸峰,万窍响飕飕。树杪飞磴悬,岩外见客舟。藓藤垂翠琰,风叶随清流。百丈崖班驳,千尺木耸修。乌啼旸谷晓,云淡海城秋。莓苔蚀丹灶,山房花竹幽。疏.....
醉太平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珊瑚挂瓢。黄金担樵。一枝一叶魂销。倩山妻绣描。霜浓艳潮。露晞艳焦。商声飒飒萧萧。恨宫声未调。
峡山飞来寺
元·李质
两峰对峙拥苍虬,绿水湾边系綵舟。古寺飞来山色老,野猿啼破月明秋。林间采药知仙近,物外看云悟世浮。珍重同游二三友,一杯聊复暂时留。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