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山
林
多
暇
瞌
睡
之
馀
偶
成
偈
语
自
娱
纸
墨
少
便
不
欲
记
之
云
衲
禅
人
请
书
盖
欲
知
我
山
中
趣
向
于
是
静
思
随
意
走
笔
不
觉
盈
帙
故
掩
而
归
之
复
嘱
慎
勿
以
此
为
歌
咏
之
助
当
须
参
意
则
有
激
焉
(
其
十
五
)
浮
世
光
阴
有
几
何
,
谁
能
挈
挈
又
波
波
。
厨
空
旋
去
寻
黄
独
,
衲
破
方
思
剪
绿
荷
。
麈
尾
罢
拈
言
语
断
,
佛
经
忘
看
蠹
鱼
多
。
可
怜
身
在
袈
裟
下
,
趣
境
攀
缘
事
事
过
。
抒情
哲理
写山
读书
惜时
怀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佛法的追求。首句“浮世光阴有几何”,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时间如白驹过隙。接着“谁能挈挈又波波”表达了对世俗忙碌生活的厌倦,比喻人们在生活中的奔波忙碌如同被牵着走一般,没有自主性。“厨空旋去寻黄独,衲破方思剪绿荷”两句,通过描述饥饿时寻找食物(黄独)和僧衣破旧后想要缝补(剪绿荷),形象地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与朴素。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麈尾罢拈言语断,佛经忘看蠹鱼多”中,“麈尾”是古代文士手持的拂尘,这里象征着日常的闲适与谈话。诗人放下麈尾,意味着停止了日常的社交活动,专心于内心世界的探索。而“佛经忘看蠹鱼多”则反映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入研究,即使在阅读佛经时,也被蛀虫所吸引,暗喻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世间现象的好奇。“可怜身在袈裟下,趣境攀缘事事过”最后两句,诗人感慨自己虽然身着僧衣,但生活中的种种经历和追求却像流水般匆匆过去,未能真正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佛法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