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韵
和
人
古
松
直
枝
难
立
鸟
徘
徊
,
地
瘦
根
孤
碍
石
回
。
山
野
不
逢
终
更
老
,
闾
阎
无
用
始
为
材
。
更
无
匠
伯
身
尝
过
,
祗
有
幽
人
眼
暂
开
。
谁
与
东
风
记
霜
雪
,
争
令
平
地
肯
栽
培
。
咏物
写山
写树
怀古
哲理
写冬日景象
情感
赞美
写人生哲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松图,通过对比衰败与坚强,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诗中“直枝难立鸟徘徊”表现了古松的孤独,它的直枝难以承受鸟儿的徘徊,但这也正体现了它顽强生长的特性。“地瘦根孤碍石回”,则形象地描绘了古松在贫瘠的地面上,根系孤单却紧紧抓附于石缝之中,不易被风雨摧残。这里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写实,也蕴含着坚韧不拔、与环境抗争的生命象征。“山野不逢终更老,闾阎无用始为材”,诗人通过古松之形容山野岁月的流转,以及它在历经风霜后仍能成为可用的建材。这里传递了一种时间的沉淀与价值的积累。“更无匠伯身尝过,祗有幽人眼暂开”,则是说古松不必借助工匠的雕琢,它自身的自然形态即是上佳之作。只有那些内在修养深厚的人才能一瞥其间,领略它的独特韵味。“谁与东风记霜雪,争令平地肯栽培”,诗人通过设问强调了古松的生命力,它不需要依靠春天的东风来记取冬日的严寒,只在平坦的大地上自在地生长。这既是对自然选择的认同,也是对坚韧品质的再次肯定。整首诗通过对古松的描写,展现了生命力强、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哲理,是一篇充满哲思的山水田园诗。
王令
477首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猜您喜欢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行路难
清·冯班
自许直如绳,看君白如雪。一朝更变不似先,雾里看花云里月。梦中不悟君心异,言笑依依尚相悦。五更欲曙百鸟啼,玄鬓生丝泪成血。念君旧恩君岂知,万物荣衰各有时。君不见黄蜂阶下收残.....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先忠烈王遗迹十二咏(其十)千年木
明·程敏政
嘉木何年种,巃嵷护古坟。蛇皮斜溜雨,龙角上排云。手植传乡土,神游隔世氛。子孙今万派,冠佩日纷纷。
即事
清·爱新觉罗·弘历
崇邱倚杵玉绳低,开锦风前百鸟啼。山体静存云幻动,马头东向雾迷西。溶溶澹带晨蟾影,??幽寻野鹿蹊。讵为盘游恣从兽,诘戎深意此中稽。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