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
悼亡
战争
怀古
忧民
讽刺

赏析

这首诗《兰阳杂咏八首》之四,作者董正官,生活在清朝,通过其作品反映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批判。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社会道德以及政治局势的思考。首句“海角苍生共此生”,开篇即以“海角”点出偏远之地,暗示社会边缘或不被重视的人群,与“苍生”并提,强调了普遍性与共通性,指出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面临着相似的生活境遇。“腼然何独戾人情”一句,直指人性的矛盾与复杂。这里的“腼然”可能指的是表面的坦诚或自以为是的态度,而“戾人情”则揭示了这种态度背后的自私与违背常理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上某些人行为的不满与批判。“饰金怪具髑髅癖,饮血群归鸟兽行”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性的探讨。通过“饰金”与“髑髅癖”的对比,讽刺了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却丧失了基本的人性与道德底线;“饮血群归鸟兽行”则形象地描绘了群体行为的野蛮与残忍,暗喻了社会中的暴力与不公。“番割得毋忻搆祸,铁工疑亦暗赍兵”两句,将视角转向了更广阔的层面,涉及民族冲突与战争的议题。这里“番割”可能是指边疆地区的纷争,“铁工”则可能暗指武器制造者,整体表达了对战争与暴力手段的谴责,以及对和平的渴望。最后,“虽言隘隘难防遍,鬼怨糜粮瞰最明”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指出尽管社会问题错综复杂,难以全面防范,但鬼神的怨恨与对粮食的觊觎(可能象征着人们对资源的贪婪)是最为明显的警示。这句话既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性弱点的警醒。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体现了清代文人关注社会、反思人性的精神风貌。

猜您喜欢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赠薛播州诗(其二)
隋·杨素
两河定宝鼎,八水域神州。函关绝无路,京洛化为丘。漳滏尔连沼,泾渭余别流。生郊满戎马,涉路起风牛。班荆疑莫遇,赠缟竟无由。
至沪偶病(其三)
清·许传霈
传说烽烟近浦东,哀鸿嘹唳梦魂中。流民贫病无生计,谁仗扁舟万里风。
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
清·丘逢甲
大海惊涛似昔时,高台同听不胜悲。五年乡泪愁中制,半夜军声梦里驰。铁弩何时开越国?素车终古走灵胥。如闻鹿耳鲲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旗。
巡边宿岩昌驿
明·王云凤
病馀强起一巡边,古驿无人但野烟。药裹自煎红榾柮,茶铛还汲碧潺湲。波涛声送床边雨,星斗光悬屋里天。欲吊忠魂何处冢,空留名姓自山川。
述怀一首
唐·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慜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
江上逢史馆李学士
唐·韦庄
前年分袂陕城西,醉凭征轩日欲低。去浪指期鱼必变,出门回首马空嘶。关河自此为征垒,城阙于今陷战鼙。谁谓世途陵是谷,燕来还识旧巢泥。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隋末唐初·袁朗
朔风动秋草,清跸长安道。长城连不穷,所以隔华戎。规模惟圣作,荷负晓成功。鸟庭已向内,龙荒更凿空。玉关尘卷静,金微路已通。汤征随北怨,舜咏起南风。画野功初立,绥边事云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