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
写景
抒情
怀古
励志
哲理
山水
赞美
亲情
读书
惜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石鼓山游玩的场景和心境,展现了其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儒家学问的追求。诗中既有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也有对山水之美的向往,体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首段“簿书尘涴人,高士莫肯顾”,表达了作者对官场文书的厌烦,以及对高洁之士的向往。接下来“我穷敢言高,糊口随所遇”则反映了作者虽然生活贫困,但依然保持高洁志向,随遇而安的态度。“一遭猿鹤嗔,讵能虫鱼注”两句,以猿鹤喻指高洁之士,以虫鱼比喻世俗之人,表达了作者对高洁之士的尊敬和对世俗生活的疏离感。“读礼尺不盈,披易体忘互”则体现了作者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深入理解,通过阅读经典,内心得以充实,忘记了外界的纷扰。“案惟朱墨尘,吏执符移付”描述了官场的忙碌和繁琐,而“催科本虽拙,勉强亦备数”则表达了作者对官职职责的尽职尽责。“名山谩在眼,俗驾不容驻”表达了作者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却因世俗事务无法停留,流露出一种遗憾之情。“兹游岂无意,发兴亦已屡”表明了作者多次出游,寻找心灵的寄托,而“心知江山奇,远目当与寓”则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刻理解和欣赏。“冠裳裹病躯,汲汲忘旦暮”体现了作者在病痛中仍不忘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而“今日复何日,从君举幽步”则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友人一同享受自然之美的愿望。“柳深尚藏乌,水浅可立鹭”、“离离网举鱼,隐隐舟横渡”等诗句描绘了石鼓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登临得胜地,一览万景聚”表达了作者在登山时的喜悦,以及对眼前美景的赞叹。“况远城市喧,无复尘埃污”则对比了城市与自然的差异,突出了作者对宁静自然环境的偏爱。“六籍烂星罗,百氏纷云布”、“窗虚明照人,几净寒生雾”等诗句展示了作者对儒家经典和自然环境的深入体验,以及内心的平静与清明。“仰止夫子堂,敬诵昌黎句”表达了作者对儒家先贤的崇敬,以及对经典文学的热爱。“文章何足言,道义有真趣”则强调了作者认为文章的价值在于道义,而非形式或技巧。“由来重儒学,所贵通世务”体现了作者对儒家学问的重视,以及对社会事务的理解和关注。“恨我拙且迂,浪奉先生屦”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能不足的自谦,以及对儒家先贤的敬仰。最后,“明朝九衢尘,回道迹已故”、“重来定何时,诗就发如素”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再次游览石鼓山的憧憬,同时也暗示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程洵

125首
为朱熹门人,潜心理学,是程朱学派的重要学者。十四年又暂代石鼓书院山长,以宣扬朱子张子之学为要务,一时“士友云集,登其门者,如出晦庵之门”(清康熙《衡州府志》)。在衡期间留有题咏石鼓诗若干首,旧志收录4首。曾为衡阳花药山杜(甫)黄(庭坚)二公祠作记,并编纂首部《石鼓书院志》(后散失)。后任卢陵录参,以伪学去官。著有《克斋集》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