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地点
夏景
动物(羊
燕)
竹床
泉根
抒情
夏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山林景象。诗人以“地迥嚣尘寂不闻”开篇,巧妙地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与眼前这片静谧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的超脱感。接着,“棕鞋随兴踏苔纹”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诗人的闲适与自在,仿佛在细碎的苔藓上留下足迹,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自然的亲近与探索。“羊肠径曲逶迤远”描绘了蜿蜒曲折的小径,延伸至远方,暗示着探索的无限可能和旅程的漫长。而“燕尾流斜左右分”则通过燕尾状的水流,形象地表现了水流的方向和动态美,同时也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绝壑林扉疑蓄雨,深山岩穴尽巢云”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神秘与深邃。绝壁之下的林间小道似乎预示着雨水的积聚,而深山中的岩洞则成了云朵的栖息之地,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赋予了自然景观以生命和情感。最后,“竹床置向泉根上,六月何曾暑气薰”将视角转向一处凉爽的避暑之所——竹床上方,泉水潺潺,即使是在炎热的六月,这里也丝毫没有暑气的侵扰。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的静谧与美丽,以及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和内心世界的平静与满足。

林占梅

614首
历史人物,是中国清朝官员。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他于1802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猜您喜欢

野望
唐·杜甫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彭泽
清末近现代初·缪荃孙
千万峰围斗大城,遗踪何处访渊明?愁无白酒倾杯酌,尚有黄花绕径生。山指双姑摇黛影,江流九派走涛声。一家一缕炊痕白,衬出云閒夕照晴。
山门六题寄圣俞
宋·张献民
文脊佳峰峦,烟云密帷幕。穷深到幽处,无路通马脚。天意忽芜没,神功为开凿。周环列苍石,直上撑碧落。伏暑坐其下,凛凛风霜作。俗客频往来,只恐却锁钥。
自郎岱宿毛口
清·郑珍
晨登打铁关,下见拉帮塘。行至拉帮见拉当,虚空鸟道四里强。路若壁挂百盘肠,人行如狗尽日忙。落日盘江出脚底,仰视早行鼻尖耳。我投旅宿惫欲死,担丁舁夫更何似。把杯大笑何所图,下.....
宝光塔
明·张晓
浮图九级俯江流,乘兴抠衣豁倦眸。万里雄风吹短袖,四山疏雨澹高秋。星辰半自长空落,云气低联远岫浮。回首尘寰烟树隔,犹疑飞鸟傍云游。
送唐环归敷水庄拟贾岛
清·顾峵
避喧常屏迹,晓起便寻书。树影云为扫,竹林风作梳。山翁劳种药,网户倩畋鱼。此地洵幽绝,他时愿小庐。
泛舟西湖
清·张维屏
天光碧若湖,湖光清似天。衣裳忽异色,我坐万绿边。既罢树下酌,遂登湖上船。船头见我影,酒醒凉娟娟。柳深百蜩唱,荷净双鹭拳。橹枝拨水柔,磬响随风圆。高峰吐白云,缕缕如轻绵。却.....
题黄岩溪
宋·孙应时
得雨溪声壮,无风云气多。山花依翠竹,滩石乱寒莎。樵父谷中出,牧儿牛背歌。逢人问尘世,扰扰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