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文
诗
秋
天
一
望
怨
衣
单
,
露
满
砧
声
草
径
寒
。
楼
暗
树
深
烟
入
幕
,
月
依
人
静
夜
凭
阑
。
悠
悠
凤
管
吹
风
冷
,
渺
渺
鸿
书
带
影
残
。
愁
织
锦
成
添
泪
眼
,
浮
云
尽
处
梦
君
看
。
秋天写景
思乡怀旧
抒情
爱情思念
节日
秋节
赏析
这首回文诗,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文学家方以智所作,巧妙地运用了回文的技巧,使得诗的每一句都能从不同的方向读出不同的意义,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句“秋天一望怨衣单”,描绘了秋日景象中人物的孤独与哀愁,通过“怨衣单”这一细节,将季节的凉意与人的内心情感紧密相连,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露满砧声草径寒”一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寒冷与寂静,砧声在露水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脆,草径因露水而显得更为幽冷,整个画面充满了秋夜的孤寂感。“楼暗树深烟入幕,月依人静夜凭阑”两句,通过“暗”、“深”、“入”、“依”、“静”、“凭”等词,描绘了一个夜晚的宁静与深邃,楼阁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幽暗,树木在夜幕的掩映下愈发深邃,月光依偎着静谧的人儿,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美。“悠悠凤管吹风冷,渺渺鸿书带影残”两句,将自然界的风声与人的思绪交织在一起,凤管的悠扬之声在冷风中回荡,鸿书(信件)的影子在残月下显得格外渺茫,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最后,“愁织锦成添泪眼,浮云尽处梦君看”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深深的忧愁与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愁绪如同织锦一般,编织成泪眼中的画面,而梦境则是对远方亲人的唯一慰藉,浮云散尽后,只能在梦中相见。整首诗通过回文的技巧,不仅在语言上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更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深沉与细腻的境界,展现了方以智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猜您喜欢
念奴娇·中秋对月,次李汉老韵三阕(其五)十六岁作
明·夏言
隔岁佳期,向此夜、试把金尊斟绿。据我胡床三弄笛,簌簌桂华零粟。光满璚楼,寒生银瓦,是处神仙屋。虚檐影转,坐夜风动庭竹。露华冷浸衣巾,银潢低泻,倒挂长空瀑。何处萧声惊鹤梦,.....
十六夜月
宋·刘黻
何处吹来笛一声,长空如水浸江城。中秋有月云偏妒,底事今宵放得明。
中秋无月
明·王越
年年遇着中秋节,活计虽贫强自欢。不似今年贫得甚,倚栏无个月明看。
九日同诸公殊俗之作
唐·马云奇
一人歌唱数人啼,拭泪相看意转迷。不见书传青海北,只知魂断陇山西。登高乍似云霄近,寓目仍惊草树低。菊酒何须频劝酌,自然心醉已如泥。
宿桐城驿二首(其一)
宋·刘安上
大农遗爱在桐川,血食于今几百年。应想岁丰秋赛日,送迎歌舞独喧阗。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唐·张锡
九秋霜景净,千门晓望通。仙游光御路,瑞塔迥凌空。菊彩扬尧日,萸香绕舜风。天文丽辰象,窃抃仰层穹。
重九前一日同王杨二山人饮胡将军东郭草堂
明·宋登春
丫下寻陶令,篱边问葛疆。南山足芋栗,东郭此茅堂。萸酒年年事,菊花岁岁芳。白头还醉舞,休笑野人狂。
盂兰会三首(其三)
清·郑用锡
姓氏编排各一行,先期觉路列灯光。喧天箫鼓鱼龙舞,举国今宵尽若狂。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