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言
诗
(
其
三
)
夫
妇
生
五
男
,
并
有
一
双
女
。
儿
大
须
娶
妻
,
女
大
须
嫁
处
。
户
役
差
耕
来
,
弃
抛
我
夫
妇
。
妻
即
无
裙
韨
,
夫
体
无
裈
裤
。
父
母
俱
八
十
,
儿
年
五
十
五
。
当
头
忧
妻
儿
,
不
勤
养
父
母
。
浑
家
少
粮
食
,
寻
常
空
饿
肚
。
男
女
一
处
生
,
却
似
饿
狼
虎
。
粗
饭
众
厨
餐
,
美
味
当
房
祛
。
努
眼
看
尊
亲
,
只
觅
乳
食
处
。
少
年
生
平
又
,
老
头
自
受
苦
。
亲情
民生
忧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庭中长子与幼子之间资源分配不均的困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家庭伦理问题。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家庭内部成员间的矛盾与冲突。首先,诗的开头提到“夫妇生五男,并有一双女”,说明这是一个大家庭,既有五个儿子,也有两个女儿。接着,“儿大须娶妻,女大须嫁处”表明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需要成家立业,这自然会带来家庭资源的压力。“户役差耕来,弃抛我夫妇”一句揭示了家庭劳动力分配的问题,大儿子们可能更倾向于外出工作或成家,导致父母成为被忽视的对象,失去了家庭中的重要劳动支持。“妻即无裙韨,夫体无裈裤”暗示了家庭经济条件的拮据,女性没有必要的衣物,男性也没有合适的裤子,这不仅反映了物质生活的贫困,也可能是家庭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果。“父母俱八十,儿年五十五”强调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年龄差距,以及年轻一代对老年父母的关注不足。“当头忧妻儿,不勤养父母”表达了年轻一代在照顾自己家庭成员时,忽视了对父母的照顾,这种行为体现了家庭伦理观念中的问题。“浑家少粮食,寻常空饿肚”描述了家庭食物短缺的情况,进一步凸显了经济困难。“男女一处生,却似饿狼虎”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似乎每个人都为了生存而争斗。“粗饭众厨餐,美味当房祛”对比了家庭成员在食物分配上的差异,表明了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努眼看尊亲,只觅乳食处”则揭示了家庭成员在对待长辈时的态度,似乎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忽略了对长辈的尊重和照顾。最后,“少年生平又,老头自受苦”总结了整个家庭的现状,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而老人则独自承受着生活的艰辛。整体来看,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内部资源分配不均、忽视老人权益、兄弟姐妹间竞争激烈等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观念与家庭关系中的某些深层次矛盾。
猜您喜欢
饮龙头镇
明·谢肃
马上见晨月,堠路行逶迤。遂入龙头憩,沙洲带蒲荷。榆柳荫华屋,正暑凉飙多。怡然逢故老,邀我还其家。大儿击燕筑,小儿閒齐歌。黍酒劝客饮,勿辞令颜酡。维㫺至正末,日夜忧干戈。太.....
者海铅厂三首(其三)
清·郑珍
龟甬边炉宿,煤丁倚石炊。妻儿閒待养,乔罐死犹随。物力秪斯数,生涯能几时。年年南北运,不见穷山悲。
晨出乐蒙,冒雪至郡,次东坡江上值雪诗韵,寄唐生
清·郑珍
乐蒙城下碑负龟,破晓扪读了不知。冻雨濛濛苦无笠,半日扑面风逆吹。近午雪作如撒粟,顷刻集遍眉与髭。枯林沙沙蚕餐叶,浅水索索冰溜澌。田家尽为二麦喜,大泞可堪行者危。里程诧见几.....
老乞翁
明末清初·卢若腾
老翁号乞喧,手携幼稚孙;问渠来何许,哽咽不能言。久之拭泪诉,世居濒海村;义师与狂虏,抄掠每更番。一掠无衣谷,再掠无鸡豚;甚至焚室宇,岂但毁篱藩。时俘男女去,索赂赎惊魂;倍.....
拨闷
明·张家玉
欲拨牢骚强笑歌,此身其奈此生何。人怜岁月优游少,我抱山河感慨多。报国无才成坎壈,思亲有泪但滂沱。年来枯尽英雄血,独有吞胡志不磨。
松滋
清·郑珍
松滋前决口,闻尚驻工官。四载已云久,一堤如此难。春江宁禁涨,遗户得无殚。寄语修防吏,盘飧尔固安。
避贼书事十三首(其十二)
宋·左纬
有女衣已穿,颜色犹自好。无食未几时,呦呦哭荒草。问之谁家女,低头未忍道。前山欲黄昏,吾行不暇考。
贺新郎二十首(其五)
清·李慈铭
慈亦穷民耳。廿年琮、孤儿寡母,艰难生计。旧产池阳都割尽,乞食凄凉京邸。更恸绝、横流乡里。宗族千人家八口,尽苍黄、乞命干戈里。天地酷、有如此。与君己丑生同岁。数衣冠、崔庐中.....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