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路
难
二
十
篇
并
序
·
第
十
八
章
明
不
思
议
佛
母
(
其
十
八
)
君
不
见
爱
欲
贪
淫
诸
佛
母
,
诸
佛
世
尊
贪
欲
儿
。
从
来
菩
提
为
我
匠
,
今
使
我
为
众
匠
师
。
昔
日
千
端
外
求
佛
,
佛
在
衣
中
今
始
知
。
无
量
痴
心
本
是
道
,
三
毒
四
倒
不
思
议
。
虚
妄
行
慈
悯
众
苦
,
不
知
众
苦
是
慈
悲
。
嗔
恚
无
明
最
微
妙
,
世
间
智
者
不
能
思
。
昔
日
辛
勤
学
知
见
,
不
知
知
见
自
无
知
。
四
趣
三
涂
悉
非
有
,
三
障
三
脱
不
分
离
。
行
路
难
,
路
难
无
有
俱
并
忘
。
了
知
烦
恼
无
生
相
,
即
是
如
来
坐
道
场
。
哲理
佛教思想
情感
体验
偈语
赏析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佛教中的诸多概念,如爱欲、贪淫、佛性、知见等,以及它们与修行者自身的关系。诗人通过“行路难”的比喻,表达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复杂,强调了对烦恼本质的深刻洞察对于达到佛性的必要性。首先,诗的开头部分提到“爱欲贪淫诸佛母,诸佛世尊贪欲儿”,以一种反讽的手法揭示了佛教中对欲望的深刻理解,并指出即使在佛陀的教导下,欲望依然存在,这反映了修行过程中的内在挑战。接着,“从来菩提为我匠,今使我为众匠师”这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从追求个人的觉悟到承担起引导他人觉悟的角色的过程,体现了从自我提升到普度众生的精神转变。“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过程中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指出看似负面的情绪(如痴、贪、嗔)实际上也是通向觉悟的途径,需要以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和接纳。“虚妄行慈悯众苦,不知众苦是慈悲”强调了慈悲并非简单的同情,而是深入理解众生苦难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慈悲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质深刻洞察之上的。“嗔恚无明最微妙,世间智者不能思”揭示了嗔恨和无知的微妙之处,它们是修行路上难以克服的障碍,即便是智慧高超的人也难以完全理解。“昔日辛勤学知见,不知知见自无知”表达了对过去学习知识和见解的反思,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对自我认知的觉醒。“四趣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脱不分离”则触及了生死轮回的概念,指出四趣(天、人、阿修罗、地狱)和三涂(饿鬼、畜生、地狱)并非实体存在,而是由内心的执着和迷惑所创造的幻象,三障(贪、嗔、痴)与解脱(三脱)是相互依存的。最后,“行路难,路难无有俱并忘”总结了修行之路的艰难,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应忘记初心,保持对真理的追求。整首诗以深沉的思考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佛教中关于自我认知、慈悲、智慧、解脱等核心概念的深刻洞见,同时也反映了修行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行路难
清·冯班
自许直如绳,看君白如雪。一朝更变不似先,雾里看花云里月。梦中不悟君心异,言笑依依尚相悦。五更欲曙百鸟啼,玄鬓生丝泪成血。念君旧恩君岂知,万物荣衰各有时。君不见黄蜂阶下收残.....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月下老人祠联
清·俞樾
此老最多情,不独管婚嫁两事;几人得如意,要知有因果一层。
禅庭夜坐
明·陶益
寻幽养病惟依寺,心了身閒祇爱僧。幻界夜来窥色相,杳然空见佛前灯。
金液还丹歌(其十七)
唐·元阳子
阴阳冥寞不可知,青龙白虎自相持。年终变转自相啖,白虎制龙龙渐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