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路
难
二
十
篇
并
序
·
第
九
章
明
无
断
烦
恼
(
其
九
)
君
不
见
文
殊
妙
德
非
为
远
,
三
障
三
毒
即
二
空
。
五
分
法
身
缠
五
阴
,
六
入
无
知
为
六
通
。
四
倒
四
果
何
曾
异
,
八
邪
八
正
体
还
同
。
七
觉
菩
提
性
无
别
,
七
识
流
浪
会
真
宗
。
一
切
烦
恼
皆
空
寂
,
诸
佛
法
藏
在
心
胸
。
恒
将
法
忍
相
随
逐
,
只
自
差
舛
不
相
逢
。
诸
佛
如
来
住
何
所
,
并
在
贪
淫
爱
欲
中
。
今
劝
断
贪
淫
爱
欲
,
但
是
方
便
化
童
蒙
。
贪
欲
本
相
真
清
净
,
假
说
空
名
名
亦
空
。
行
路
难
,
路
难
心
中
非
是
心
。
寄
语
真
修
无
念
士
,
慎
勿
分
别
毁
贪
淫
。
哲理
抒情
励志
情感
爱情
劝诫
赏析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佛教中的诸多概念,如三障、三毒、二空、五分法身、六入、四倒、八邪、八正、七觉、七识、菩提、贪欲等,展现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首先,诗中提到“文殊妙德非为远”,意指文殊菩萨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接着,通过“三障三毒即二空”这一句,作者阐述了三障(贪、嗔、痴)与三毒(我慢、疑、无明)如何与二空(空性、无我)相联系,揭示了修行者需要超越这些障碍和毒素,达到空性的境界。“五分法身缠五阴,六入无知为六通”则进一步解释了法身与五阴的关系,以及无知与六通之间的对立统一。通过“四倒四果何曾异,八邪八正体还同”这一对比,强调了修行过程中的正邪相对性,以及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七觉菩提性无别,七识流浪会真宗”表明了七觉与菩提的本质相通,而七识的流浪则是通往真理之途的必经阶段。最后,“一切烦恼皆空寂,诸佛法藏在心胸”总结了所有烦恼的虚幻本质,以及佛法的真正宝藏在于内心的觉悟。“恒将法忍相随逐,只自差舛不相逢”表达了持守法忍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接下来,“诸佛如来住何所,并在贪淫爱欲中”揭示了佛陀与众生之间的共通之处,即他们都曾经历过贪欲与爱欲。“今劝断贪淫爱欲,但是方便化童蒙”鼓励修行者断除贪欲,以方便法门引导初学者。随后,“贪欲本相真清净,假说空名名亦空”指出贪欲的本质其实是清净的,只是被误解和误用,真正的空性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超越了形式的真理。“行路难,路难心中非是心”以比喻的方式说明修行之路虽艰难,但真正的困难在于内心的执着与迷惑。最后,“寄语真修无念士,慎勿分别毁贪淫”是对真正修行者的告诫,提醒他们避免陷入对贪欲的分别与否定之中,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开放。整首诗以丰富的佛教哲学思想为基础,通过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修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旨在引导读者理解佛法的精髓,启发心灵的觉醒。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安公子(其二)
宋·柳永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