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
源
诗
十
二
章
(
其
二
)
还
源
去
,
说
易
运
心
难
。
般
若
无
形
相
,
教
君
若
为
观
。
哲理
写心
咏无
赏析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傅翕的《还源诗十二章》之二,以“还源”为主题,探讨了佛教中关于“般若”的深奥哲理。诗中运用了象征与比喻的手法,旨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般若的真谛。“还源去,说易运心难。” 开篇即点明主题,提出“还源”的概念,表面上看似简单,实则在实践过程中充满困难。这里的“源”,可以理解为本源、根源或真理的源头,而“还源”则是回归本源、追寻真理的过程。然而,尽管道理易于阐述,但在内心深处真正实现这一过程却非易事,因为这需要深刻的理解和内心的转变。“说易运心难”中的“运心”指的是内心的运作或活动。这句话暗示了追求真理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内心的挣扎与挑战。它提醒我们,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外部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自我反省。“般若无形相,教君若为观。”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般若”的特性。般若,是佛教中智慧的最高境界,意味着超脱形式、超越表象的深刻洞察力。它强调的是内在的智慧而非外在的形式,因此“般若无形相”。对于如何观察和体验般若,诗人并未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留给读者自我探索的空间,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觉醒和实践来领悟其真谛。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真理,强调了内心修行的重要性。通过“还源”这一概念,诗人呼唤人们超越表面现象,深入内心,探寻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理。
猜您喜欢
集字联
清·何绍基
爱道天开文府贵;无心月到画堂深。
拟《谢康乐维摩经十譬赞》八首(其二)
清·释敬安
晴虚本无翳,阳焰何由生。扰扰宁暂住,渴鹿徒驰情。真空任起灭,明性无减增。智者鉴其微,元同一见精。性内相表状,非焰安知火。新新相推移,荧荧非问我。如何滞著人,终岁迷因果。
玄珠歌(其八)
唐·张果
元真散走不能扃,积毒纵横坏百灵。豁尽玄珠无上宝,醉中生死几时醒。
集字联
清·何绍基
与其过纵何如谨;到得能成自会明。
吾与吟(其七)
明·顾允成
箪瓢疏水意何如,乐在其中境转舒。古人冷淡今人笑,漫被浮云点太虚。
再用南伯韵(其二)
宋·郭印
纷纷愚痴儿,开眼却如睡。况于世法中,而能了出世。接舆本非狂,阮籍未为醉。知命百无忧,馀生任废置。
丙寅九月二十八日作来年将告老
宋·辛弃疾
渐识空虚不二门,扫除诸幻绝根尘。此心自拟终成佛,许事从今只任真。有我故应还起灭,无求何自别冤亲。西山病叟支离甚,欲向君王乞此身。
见物便见心
宋·张伯端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