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景
·
蝉
声
集
古
寺
此
寺
创
何
年
,
人
间
几
变
迁
。
山
空
千
万
古
,
声
集
两
三
蝉
。
振
木
缲
馀
茧
,
凭
风
咽
断
弦
。
助
成
骚
国
晚
,
惊
破
少
林
禅
。
喧
寂
闻
尘
外
,
炎
凉
落
照
边
。
客
来
悲
世
事
,
虫
语
暮
钟
连
。
写景
夏景
动物
蝉
怀古
抒情
地点
古寺
历史变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古寺中蝉鸣的场景,充满了深邃的哲思与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首联“此寺创何年,人间几变迁”以问句开篇,引出对时间流逝和历史更迭的思考,营造了一种悠远的历史感。接着,“山空千万古,声集两三蝉”两句,通过对比山的永恒与蝉声的短暂,展现了自然与时间的无尽循环。“振木缲馀茧,凭风咽断弦”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蝉的振翅比作缲丝后的茧,将风比作断弦,形象地描绘了蝉在风中的挣扎与哀鸣,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接下来的“助成骚国晚,惊破少林禅”则将蝉声与文学、宗教联系起来,既体现了蝉声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也暗示了禅宗修行的宁静被外界事物所打破。尾联“喧寂闻尘外,炎凉落照边”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喧寂”与“炎凉”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及对内心宁静的向往。“客来悲世事,虫语暮钟连”则以客人的到来和暮钟的响起作为收束,将个人情感与外界环境紧密相连,强化了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与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夏日蝉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时间、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复杂情感交织。
刘辰翁
563首
别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上巳日作
清·爱新觉罗·弘历
良辰南苑畅登临,婉娩青春即渐深。蛾月一痕刚挂汉,莺时几树欲笼阴。悦怀诗境无边富,蓄眼韶光底用寻。猎罢佽飞陈马技,聊徵故事射华林。
酬对雪见寄
唐·许浑
飞度龙山下远空,拂檐萦竹昼濛濛。知君吟罢意无限,曾听玉堂歌北风。
赠相士蜀张二诗(其一)
宋·陈造
博古亦多艺,相形仍论心。司南辅名教,左契指升沈。好语空千纸,行囊未一簪。乡关剑阁外,雁足谩归音。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