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写物
写香
写静
自然
冬天

赏析

这首诗由明代僧人释函可所作,名为《雪斋烧沉水香》。诗中以“雪斋”为背景,描绘了在冬日雪后静谧的禅室中,诗人点燃沉水香的情景。首句“草木抱真性,植根良独异”,诗人借自然界的草木,表达出万物皆有其本质和独特之处,暗示着人亦应保持本真,不被外界所改变。接着,“当其枯槁时,众目安能识”则指出事物在衰败之时,往往难以被人察觉或理解,强调了观察事物需全面深入。“藉此星星火,可以格上帝。鼻端绝往来,混然在一气。”这里运用象征手法,将点燃的香比喻为“星星火”,象征着内心的光明与觉醒,能够直通至高无上的精神世界。同时,通过“鼻端绝往来”描绘出一种超脱世俗、心灵纯净的状态,与“混然在一气”共同营造出一种与宇宙和谐共存的意境。“氤氲托冥会,非关有夙契。”进一步阐述了这种状态并非偶然,而是内心与宇宙之间自然的共鸣与融合。最后,“欲索已寂如,肺腑无不至。”表达了在这样的状态下,心灵深处的寂静与平和,能够触及到每一个细微之处,展现出一种深刻而纯粹的内在体验。“彼此本同源,静中得其理。”总结了万物皆源于同一本源,静心才能领悟宇宙真理的哲思。最后,“何亲复何疏,当入枯鱼肆。”以“枯鱼肆”为喻,说明在静观万物时,不应区分亲疏,应以平等之心对待一切,体现出一种博爱与包容的精神境界。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以及追求内心平静与和谐的愿望。

猜您喜欢

和伯玉食蒿酱韵
金·麻九畴
九尺东方生,不如一侏儒。饮啄各有程,厚薄与生俱。文蒲及屈芰,何乃淡以枯。正如谢三旌,甘心作羊屠。伊蒿本薪材,岂足充庖厨。薄雪草堂径,新霜古城隅。河南地差暖,冬有不死芜。青.....
度西岭遂至创得斋
清·爱新觉罗·弘历
登高一步艰,就下片时易。过岭未逾刻,山斋业已至。搆筑弗择向,随宜为点缀。不入水衡度,乃具岩居致。阶前有古松,盘盘嘉荫邃。小坐屏诸营,以观万物备。
三月四日会饮于方德贞氏以上巳寒食清明比合于两日间要予赋诗成二十韵
明·郑真
春深节序适逢三,松竹南窗客聚簪。香冽上樽倾凿落,珍分列鼎饫肥甘。岩花不为人情别,海味应当旅思堪。誓与阮生同一醉,肯如王衍祇清谈。交亲半世猜嫌绝,土俗千年委曲谙。道在底须愁.....
思佳客
清末近现代初·郑骞
黄鹄凌霄未免饥。瞎驴转磨竟何之。扑灯蛾子原无赖,作茧春蚕亦太痴。频思索,几然疑。三年赢得骨撑皮。茫茫慧海休重问,香茗看花最好时。
归途
清·刘凤诰
春到南天雪不飞,关山落落壮心违。久无雁过书难得,五见梅开客始归。老屋杉篁寒色健,故园菘芥晚烟肥。还乡富贵惭何有,且试斑斓莱子衣。
冬日述怀
明·何南凤
僧俗凭谁认得清,自家曲调自家听。禅关未许无尘到,大士曾从异类行。活泼泼同云变化,洞空空似水澄停。野狐五百生前语,转尽金刚般若经。
谢刘纯父惠布
宋·谢枋得
嘉树种木棉,天何厚八闽。厥土不宜桑,蚕事殊艰辛。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江东得此种,亦可致富殷。奈何来瘴疠,或者畏苍旻。吾知饶信间,蚕月如岐邠。儿童皆衣帛,岂但奉老亲。妇.....
西园十咏(其五)翠柏亭
宋·吴中复
众木坠黄叶,皴皮抱翠枝。自然根性在,不为雪霜移。灵润承多露,清阴贯四时。婆娑岁寒意,每到坐迟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