蹋
莎
行
仄
径
苔
肥
,
小
池
萍
厚
。
凭
阑
祗
有
人
消
瘦
。
乍
晴
还
雨
暮
寒
多
,
馀
香
渐
褪
双
罗
袖
。
密
约
无
凭
,
愁
肠
依
旧
。
菱
花
知
我
眉
间
皱
。
湿
云
如
梦
挂
湘
帘
,
帘
前
春
去
空
长
昼
。
写景抒情
怀旧思乡
写人状态
春夏季节
室内情景
赏析
这首清代词作《蹋莎行》是吴敬梓所写,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略带忧郁的画面。"仄径苔肥,小池萍厚",以平仄的韵律描绘出一条长满青苔的小径和池塘中茂盛的浮萍,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宁静的氛围。"凭阑祗有人消瘦",通过主人公倚栏远眺的孤独身影,传达出内心的落寞与憔悴。"乍晴还雨暮寒多,馀香渐褪双罗袖",天气变化无常,傍晚时分寒意加重,女子的衣袖上残留的香气也逐渐消散,暗示着时光流逝和情感的淡漠。"密约无凭,愁肠依旧",表达了对往昔约定的怀念和现实无法兑现的无奈,愁绪始终萦绕心头。"菱花知我眉间皱"运用了拟人手法,菱花似乎能感知主人公的愁苦,反映了她内心的忧虑。最后两句"湿云如梦挂湘帘,帘前春去空长昼",以湿云如梦的景象比喻愁绪,湘帘后的春光流逝,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悄然消逝,更增添了词人的哀伤情绪。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春日里的孤寂与愁思,展现了清代文人的情感世界。
吴敬梓
184首
一字文木,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猜您喜欢
张师夔思意图
元·凌云翰
花木禅房常建诗,吴兴曾为写幽姿。龙溪渔子天机熟,见画令人忆旧时。
和兖弟到郡先寄
宋·苏颂
虽非禄厚与官尊,多幸名都遂出藩。访旧遍游江北路,提封连接海西门。六年往复头先白,四郡推迁席不温。衰病早宜归畎亩,君恩未报自难言。
南乡子(其二)
宋·葛长庚
前度几相逢。此日游从乐不同。竹阁荷亭欢聚处,雍容。如在蓬莱第一宫。夜半月朦胧。秉烛东园风露中。明日匆匆还入浙,忡忡。却把音书寄远鸿。
赠吴缶庐
清·成多禄
大句崔黄叶,衰年杜浣花。高怀付樽酒,凉意泻琵琶。我亦耽吟咏,因之感岁华。朝来揽明镜,秋思满天涯。
顺子召饮夜月问渡江干谩赋
明·黄公辅
乍得下陈榻,开樽菊正妍。荀龙神自迥,庄马论尤玄。兴剧星浮斝,谈深月瞰筵。酣馀携月去,离念满归船。
题侯贰守归去来辞画(其四)
明·陈颢
束带事趋谒,素志恒乖违。迷途实未远,遂兹故园归。榆柳纷掩映,兰菊相因依。俗辙稀往来,竟日掩柴扉。复得反自然,谅匪造化私。
题画二首(其一)
明·王恭
二十卧云壑,长吟招隐篇。梯岩结幽构,凿石开山田。时经翠微峰,扪萝拂青天。脱巾挂修竹,酌酒挥五弦。别来如蓬转,兹赏竟茫然。白首竟垂钓,萧条东海壖。徒有鸾鹤心,终无黄绮缘。今.....
姑苏赠叶汉客
明·何绛
黄金散尽眼犹青,坐久蒲团竹槛凭。身老尚存浮海兴,心閒常似住山僧。野蔬自采充斋食,破衲亲缝礼佛镫。一自昔时辞旧国,十年清梦到无曾。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