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五
十
三
首
(
其
三
十
)
田
地
稳
密
底
,
抬
脚
不
起
,
探
头
太
过
。
神
通
妙
用
底
,
放
脚
不
下
,
收
身
未
转
。
直
饶
十
字
纵
横
,
朝
打
三
千
,
犹
较
些
子
。
若
知
有
去
,
始
见
全
提
半
提
。
傥
或
未
知
,
布
袋
里
老
鸦
虽
活
如
死
。
哲理
写心
修心
性劝导
赏析
这首诗以禅宗的语境展开,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探讨了修行与悟道的过程。首先,诗人以“田地稳密底,抬脚不起,探头太过”来比喻修行者在实践佛法时,应当稳重而不急躁,避免过度探求而陷入迷惑。接着,“神通妙用底,放脚不下,收身未转”则进一步强调了在运用智慧与力量时,要适时收放,不可过于执着或放任。“直饶十字纵横,朝打三千,犹较些子”这一句,以“十字纵横”象征复杂多变的世界,而“朝打三千”则比喻修行者面对种种挑战时的不懈努力。尽管如此,诗人指出,这些努力仍可能只是“较些子”,即相对于最终的觉悟而言,还只是微小的一步。最后,“若知有去,始见全提半提。傥或未知,布袋里老鸦虽活如死”这两句,表达了对真正觉悟的理解。只有当修行者认识到“有去”的本质,即理解一切现象的无常性,才能达到全面的提升。如果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即使表面上看似有所作为,实际上却如同布袋里的老鸦,虽然活着但并未真正获得自由。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修行过程中需要平衡、洞察与觉醒的重要性,以及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艰难与必要性。
猜您喜欢
集字联
清·何绍基
爱道天开文府贵;无心月到画堂深。
拟《谢康乐维摩经十譬赞》八首(其二)
清·释敬安
晴虚本无翳,阳焰何由生。扰扰宁暂住,渴鹿徒驰情。真空任起灭,明性无减增。智者鉴其微,元同一见精。性内相表状,非焰安知火。新新相推移,荧荧非问我。如何滞著人,终岁迷因果。
玄珠歌(其八)
唐·张果
元真散走不能扃,积毒纵横坏百灵。豁尽玄珠无上宝,醉中生死几时醒。
集字联
清·何绍基
与其过纵何如谨;到得能成自会明。
吾与吟(其七)
明·顾允成
箪瓢疏水意何如,乐在其中境转舒。古人冷淡今人笑,漫被浮云点太虚。
再用南伯韵(其二)
宋·郭印
纷纷愚痴儿,开眼却如睡。况于世法中,而能了出世。接舆本非狂,阮籍未为醉。知命百无忧,馀生任废置。
丙寅九月二十八日作来年将告老
宋·辛弃疾
渐识空虚不二门,扫除诸幻绝根尘。此心自拟终成佛,许事从今只任真。有我故应还起灭,无求何自别冤亲。西山病叟支离甚,欲向君王乞此身。
见物便见心
宋·张伯端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