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写景
山水
春天
离别
送别
赞美
抒情
写花
落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天景象,充满了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的气息。开篇“春半梁山正落花”即设定了季节和地点,让人联想到春日里繁花飘零的情景。“台衡受律向天涯”则营造出一种宏伟壮观,台衡指的是高大建筑的平衡与对称,而“受律向天涯”则使人想象到这些高耸的建筑似乎要触及天际。接着,“南去猿声傍双节”、“西来江色绕千家”两句,通过猿啼和流水的声音,以及春色的变化,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山水画。猿声代表了深山幽谷的野趣,而“江色绕千家”则展现了江水带给沿岸居民的宁静与富足。“风吹画角孤城晓”、“林映蛾眉片月斜”两句描写了清晨和夜晚的景象。“风吹画角”让人联想到古代画家在野外写生的情景,而“孤城晓”则透露出一丝边塞的寂寞与苍凉。接下来的“林映蛾眉片月斜”则是夜晚的描绘,月光通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山溪小径上,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柔和的氛围。最后,“已见庙谟能喻蜀”、“新文更喜报金华”两句,则是对历史文化遗迹的赞美与期许。诗人似乎已经参观了某座古庙,对于那里的历史故事和智慧给予高度评价;而“新文更喜报金华”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新文学作品的喜爱,可能是在期待着能够听到关于蜀地(今四川地区)的盛况。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郎士元

74首
郎士元(生卒年不详,一说727年—780年?),字君胄,唐代诗人,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郎士元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