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
线
节日
地点
写景
伎艺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宋代上元节(元宵节)的热闹景象。首句"金翠光中宝焰繁",通过金色和翠绿的光芒,形象地展现了节日夜晚灯火辉煌的场景,"宝焰"可能指的是华丽的灯笼或烟花,繁多而璀璨。次句"山楼高下鼓声喧"进一步渲染了节日气氛,山楼间回荡着喧闹的鼓声,显示出人们欢庆的热烈。后两句"两军伎女轻如鹘,百尺竿头电线翻"则转而描绘了节日表演的精彩瞬间。"两军伎女"可能是指舞者们分成两队,动作轻盈如鹘(一种猛禽),在高高的竿头进行技艺展示,"电线翻"可能形容她们身姿曼妙,如同电线般灵活翻飞。这四句诗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了上元节的繁华与欢乐,展现出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晏殊

347首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