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诗
孤
鸟
云
际
游
,
感
君
慕
高
义
。
千
里
远
托
身
,
苦
言
精
力
敝
。
烈
风
吹
箐
林
,
月
黑
夜
如
晦
。
东
西
咫
尺
迷
,
倏
忽
两
相
弃
。
稻
粱
岂
不
悦
,
因
缘
耻
自
致
。
委
心
托
君
宇
,
羽
毛
日
䩌
悴
。
孤
鸿
乐
中
野
,
众
鸟
憎
气
类
。
众
鸟
自
光
荣
,
孤
鸿
安
足
忌
。
写鸟
情感
离别
赏析
这首诗以孤鸟自喻,表达了诗人对友情与独立人格的深刻思考。诗中的孤鸟象征着诗人自己,它在云际自由翱翔,追求高洁的道义。千里之外,孤鸟寄身于君,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和对友情的珍视。然而,君的苦言和精力的耗费,让孤鸟感到疲惫,如同烈风中的箐林,月夜的黑暗,东西方向的迷惘,最终导致了两者的分离。诗中提到的“稻粱”,比喻物质的诱惑与满足,而“因缘耻自致”则表达了诗人不愿通过依赖他人或牺牲原则来获取物质利益的态度。孤鸟选择将心灵寄托于君的宇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羽毛逐渐变得憔悴,暗示了孤独与疲惫的状态。后半部分,孤鸿与众鸟形成对比,孤鸿在广阔的田野中自由飞翔,而众鸟则因气类相同而相互憎恶。这反映了社会中不同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独立与群体的思考。众鸟的“光荣”与孤鸿的“足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独立人格的价值和被群体排斥的痛苦。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孤鸟的形象,探讨了友情、独立与社会关系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群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后雁字十九首(其七)
明末清初·王夫之
湘岸临潭帖,天山拓汉铭。为谁修楚史,自解注禽经。语雀羞刑牍,言鹦笑说铃。挥毫千里泻,腕脱不曾停。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安公子(其二)
宋·柳永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
行路难
清·冯班
自许直如绳,看君白如雪。一朝更变不似先,雾里看花云里月。梦中不悟君心异,言笑依依尚相悦。五更欲曙百鸟啼,玄鬓生丝泪成血。念君旧恩君岂知,万物荣衰各有时。君不见黄蜂阶下收残.....
秋夜怀云崖禅友
清·释敬安
云外佳期才一晤,人间小别又三秋。谁知夜静溪声里,明月怀君独倚楼。
宫怨
唐·司马扎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