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生
刻
印
歌
周
生
秀
而
臞
,
刻
印
通
小
学
。
印
文
落
纸
不
可
扪
,
触
手
轩
然
起
棱
角
。
丹
砂
万
杵
如
月
明
,
照
见
钩
心
苦
镂
琢
。
国
初
程
穆
倩
,
近
人
丁
敬
身
。
周
生
晚
出
老
更
成
,
文
彭
以
后
凡
三
人
。
严
冬
江
风
寒
,
杖
策
叩
我
门
。
出
此
八
寸
册
,
一
一
古
意
存
。
森
然
清
庙
列
庸
器
,
牛
鼎
山
尊
写
铭
识
。
扶
风
石
鼓
峄
山
文
,
脱
手
淋
漓
见
生
气
。
漆
书
出
土
字
斑
斑
,
鲁
削
馀
痕
尚
廉
利
。
吁
嗟
古
文
日
沦
丧
,
谓
是
秦
斯
丈
人
行
。
岂
知
卓
荦
眼
中
人
,
犹
自
同
堂
相
揖
让
。
周
生
作
画
兼
有
神
,
兴
来
落
笔
能
逼
真
。
壮
心
空
秏
千
年
上
,
垂
首
风
尘
常
苦
贫
。
乃
知
奇
技
难
为
用
,
应
作
东
西
南
北
人
。
抒情
怀古
读书
励志
赞美
写人
赏析
这首《周生刻印歌》由清代诗人汪中所作,描绘了刻印大师周生的技艺与人格魅力。诗中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周生在刻印过程中的专注与精湛技艺,以及其作品的古朴韵味和生命力。诗开篇即以“周生秀而臞”点出人物形象,接着描述周生刻印时的场景:“印文落纸不可扪,触手轩然起棱角。”这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对比,形象地表现了周生刻印时的精细与力量。随后,诗人引用历史上的两位刻印大家——程穆倩和丁敬身,将周生置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中,强调其在刻印艺术领域的独特地位。诗中提到周生在严冬时节来访,带来了一本八寸册,其中每一页都蕴含着古意。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古代文物的庄严与朴素,还展示了周生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诗中特别提到了“森然清庙列庸器,牛鼎山尊写铭识”,强调了作品的庄重与深刻内涵。接下来,诗人通过“扶风石鼓峄山文,脱手淋漓见生气”这一句,进一步赞美了周生作品的活力与生命力。同时,诗中也提到了“漆书出土字斑斑,鲁削馀痕尚廉利”,说明周生在处理古文字时的细致与尊重。最后,诗人感慨于古文的日渐衰落,但又惊喜地发现,周生仍能保持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诗中以“谓是秦斯丈人行”暗示周生的技艺如同古代刻印大家,而“岂知卓荦眼中人,犹自同堂相揖让”则表达了对周生谦逊品格的赞赏。此外,诗中还提到周生不仅擅长刻印,还擅长绘画,且其作品能够逼真地展现壮志与精神。整首诗通过对周生刻印技艺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成就,也反映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的渴望。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次韵郑盱眙见寄并简其甥刘君
宋·陆游
衣上空嗟京洛尘,故交半作白头新。众中初得见吾子,东观已疑无若人。仗马极知非久斥,沙鸥要是孰能驯。两章英妙同时到,赵壹囊中却未贫。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