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写景
山水
夜宿
遐思
缱绻情意
赞颂之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仙茅坞的奇妙体验。首句“夜宿仙茅坞”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秘幽静的环境之中。接着,“金鳌涌乱山”一句,以金鳌比喻山峰,生动地展现了山峦起伏、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象。“天风来海外,烟火落人间。”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与人间烟火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天风自海外而来,似乎带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而人间烟火则在风中飘散,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和谐共生的美妙画面。“白石思同煮,青萝喜独攀。”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活动和对自然的亲近之情。白石象征着纯净与高洁,诗人希望与之共煮,表达了一种追求心灵纯净的愿望;青萝则代表了生机与活力,诗人独自攀爬,享受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最后,“絺衣弄华月,公子亦忘还。”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穿着轻薄的絺衣,在明亮的月光下嬉戏,甚至忘记了归途。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迷恋,也表达了他追求自由、放纵自我、远离尘嚣的生活态度。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渴望。

王逢

287首
元至正中,作《河清颂》,台臣荐之,称疾辞。避乱于淞之青龙江,再迁上海乌泥泾,筑草堂以居,自号最闲园丁。辞张士诚征辟,而为之划策,使降元以拒朱氏。明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录用,有司敦迫上道,坚卧不起。自称席帽山人。诗多怀古伤今,于张氏之亡,颇多感慨。有《梧溪诗集》七卷,记载元、明之际人才国事,多史家所未备

猜您喜欢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三首(其一)
明·王守仁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茆屋。
夜宿云谷听瀑布泉
明·欧大任
东林聊寄宿,高阁傍层峦。树里泉为瀑,山中谷是盘。近檐疑雨至,欹枕即江干。月色照还白,云声落更寒。遥知沾涧筱,仍想湿陂兰。洒迥飘成雪,翻空激作湍。珠英真的的,玉佩自珊珊。折.....
武山下夜宿同萧子所分韵得云字
明·刘崧
四月十日晚逢君,落花满地翠纷纷。水流丹壑向千里,月上青天无片云。典衣沽酒惜春尽,刻烛题诗愁夜分。终然聚散安可极,淮海冥冥孤鹤群。
秋暮夜宿望亭
元·李元圭
茅屋沿堤密掩扉,官桥昏黑泊船稀。守关戍火明村坞,隔岸渔灯照石矶。寒木尽随溪雨落,断鸿犹趁野云飞。篷窗攲枕浑无寐,倦听人家夜捣衣。
菩萨蛮·夜宿崇安县第三铺闻吹箫
宋·黄铢
海山翠叠青螺浅。暮云散尽天容远。匹马度江皋。北风生怒号。解鞍栖倦翮。皓月空庭白。何处小阑干。玉箫吹夜寒。
同褒子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喜雍陶秋夜访宿
唐·姚合
晓立侍炉烟,夜归蓬荜眠。露华明菊上,萤影灭灯前。清漏和砧叠,栖禽与叶连。高人来此宿,为似在山颠。
石塘庵夜宿
明·钱月龄
石塘春水浸渔矶,烟暮寻僧未掩扉。野话清灯照无睡,影堂沉寂篆烟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