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线
写景
咏物
哲理

赏析

此诗《河堤》由清代诗人潘耒所作,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与描绘,展现了治理黄河与淮河关系的复杂性和挑战性。首句“良医视病人,察脉审其证”,以医者诊病为喻,强调了了解问题本质的重要性。接着“悉病所从来,治之药乃应”进一步阐述了对症下药的道理,引出治理黄河与淮河关系的难题。“浊河本北流,清淮自南亘。河徒忽夺淮,淮弱而河盛。”描述了黄河与淮河自然流动的状态,以及黄河突然改变流向,导致淮河承受巨大压力的情景。这一部分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观比喻,展现了地理环境变化对河流系统的影响。“一石八斗泥,壅碍入海径。倒灌淮上流,湖于可涉胫。”描绘了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形成阻碍,导致淮河水量增加,甚至影响到湖泊的正常状态。这一段通过具体数字和形象的场景,展示了黄河泥沙对淮河生态的破坏。“埂堰始冲决,淮南受其病。塞决固治标,要须遂其性。”指出治理黄河与淮河关系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采取临时措施。这里强调了理解并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下流无路行,东遏必西迸。疮平毒未消,堡闭盗犹横。”描述了黄河改道后,淮河下游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治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旁观方忧危,当局莫予圣。治河近称善,吾宗老司空。”表达了外界对治理工作的担忧,以及当局在治理过程中的努力和尝试。这里也暗含了对治理策略和方法的反思。“河徙时未久,淮流尚争雄。海口虽停沙,可以水力冲。淮主河乃客,主壮客不攻。”进一步探讨了黄河与淮河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如何利用水力资源进行治理。“用清以刷浊,当年策诚工。淮今仅一线,河涨犹难容。”强调了通过清淤等手段改善河流状况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治理成果的局限性。“淤沙积成土,不浚焉得通?古方治今病,和缓技亦穷。疏瀹费虽多,尺寸皆有功。堤成倘蚁漏,金钱掷波中。”总结了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成本,以及对传统方法的反思,强调了治理工作需要持续投入和创新。整首诗通过对黄河与淮河关系的描绘和分析,反映了古代治水智慧与现代水利工程的挑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登城二首(其二)
宋·张耒
绿野望不极,登临引兴长。凭高延泽国,搔首对风光。乍出莺贪柳,新归燕拣梁。欣欣物华好,吾亦引清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