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
州
送
伯
龄
过
江
伯
龄
不
厌
山
,
山
不
养
伯
龄
。
松
颠
有
樵
堕
,
石
上
无
禾
生
。
不
忍
六
尺
躯
,
遂
作
东
南
行
。
诸
侯
尽
食
肉
,
壮
气
吞
八
纮
。
不
唧
溜
钝
汉
,
何
由
通
姓
名
。
夷
齐
饿
死
日
,
武
王
称
圣
明
。
节
义
士
枉
死
,
何
异
鸿
毛
轻
。
努
力
事
干
谒
,
我
心
终
不
平
。
送别
励志
怀古
写山
情感
节义
译文
伯龄对山的热爱永不满足,而山却无法长久地养育他。
松树梢头有樵夫砍柴落下,石头上没有谷物生长。
无法忍受这六尺身躯的困苦,于是选择了向东南方向前行。
诸侯们都过着奢华的生活,豪情壮志直指天地八方。
我这不机灵的笨拙之人,如何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在夷齐饿死的时候,武王却被尊称为圣明。
坚守节义的人白白死去,与鸿毛无异。
要尽力去寻求机会,我的内心始终不平息。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的《扬州送伯龄过江》,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命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伯灵不厌山,山不养伯灵”两句开篇,以对比的手法揭示出伯灵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一种超脱尘俗的人生态度。这里的“山”象征着远离尘世的宁静与自由,而“不养”则意味着这种生活状态并非物质上的依赖。接下来的“松颠有樵堕,石上无禾生”进一步描绘了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一种艰苦的生存环境。这里,“樵堕”指的是可以砍伐的树木,是生计所需,而“石上无禾生”则表明了这片土地的贫瘠。“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显示出诗人对于友人的担忧和对其未来命运的关切。这里,“六尺躯”指的是朋友的身体,而“东南行”则是朋友即将踏上的道路,象征着新的开始。中间部分“诸侯尽食肉,壮气吞八纮。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示了社会上层和下层之间的差异。诗人用“食肉”与“不唧溜钝汉”来区分贵族与平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这种社会现象的无奈。最后,“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一段,则是诗人借古代历史人物来表述自己对于英雄与节义者的同情和赞赏。而“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表示了他对世道的不满以及内心的不安。整首诗通过多重意义的层次,展现出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人生哲理。
卢仝
106首
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