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
写景
地点
怀古
情感
古纪念
赞美古迹
季节感慨
景色变换

赏析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题为《开先寺漱玉亭》。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古代名篇的追忆与对自然景观的感慨。首句“未游漱玉亭,先诵东坡诗”,表达了诗人虽未亲临漱玉亭,却早已在心中吟诵苏轼的诗句,流露出对古代文学的深厚情感。接着,“手持芙蕖跳下清泠中,疑非谪仙不能为此词”一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自己比作手持荷花跃入清澈水中的仙人,暗示了对苏轼才华的敬仰。随后,“后翁三十年,我亦游于斯”则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经历的变化,三十年后,诗人也来到了漱玉亭,体验着相似的情感。“飞桥已堙没,故迹多推移”描述了自然环境的变迁,昔日的飞桥已经消失,原有的痕迹也发生了改变。然而,“空馀高岩与深谷,落日惨淡松风吹”中,诗人依然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尽管物是人非,但自然之美永恒不变。“白龙依旧出青峡,散沫下作清涟漪”通过想象中的白龙从青色峡谷中涌出,其喷出的水雾化作清澈的涟漪,进一步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和谐。最后,“古来陵谷会迁变,况乃景物资人为”提醒人们自然景观和人事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云间滟滟吐寒月,清光不减翁当时”描绘了云层间月亮的光辉,如同古人一样明亮,象征着时光流转中不变的自然之美。诗人与古人相望,发出孤独的微笑,同时为这永恒的悲哀而长叹。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思考。

李纲

1653首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号“忠定”。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猜您喜欢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赠相士蜀张二诗(其一)
宋·陈造
博古亦多艺,相形仍论心。司南辅名教,左契指升沈。好语空千纸,行囊未一簪。乡关剑阁外,雁足谩归音。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过伊仆射旧宅
唐·李商隐
朱邸方酬力战功,华筵俄叹逝波穷。回廊檐断燕飞去,小阁尘凝人语空。幽泪欲乾残菊露,馀香犹入败荷风。何能更涉泷江去,独立寒流吊楚宫。
辋川集·孟城坳
唐·王维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