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写景
抒情
励志
咏物
城市写景
山水写景
怀古抒情
赞美自然
壮志情怀
观景悟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京城繁华喧嚣的景象与寺庙中的宁静对比,诗人曾巩以京师观音院新建堂舍为背景,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清净之地的向往。首句“九衢言语乱人耳,三市尘沙眯人目”生动刻画了街头巷尾的嘈杂和尘土飞扬,而“猿狙未惯裹章绶,鱼鸟宁忘慕溪谷”则借动物之态,表达对自然环境的渴望。诗人感叹自己无处寻觅清静之所,新堂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道人谁氏斥佳境,决汉披霄敞华屋。”这里赞美了道人的选址和建筑的高雅。接下来,他详细描绘了堂前的秀石、修竹、云雾缭绕的山岩和流水,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俗的氛围。“顿惊俯仰远嚣浊,岂直形骸摆羁束”表达了诗人对新堂带来的精神解脱,不再受世俗困扰。夜晚,他在此处“解衣坚坐”,忘却归途,只觉心灵得到满足。“饮水清谈心亦足”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欣赏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最后,诗人以“丈夫壮志须坦荡,曲士阴机谩翻覆”点明主题,强调人生应有开阔胸怀,不应过于计较琐事,呼应了开篇对尘世浮躁的批判。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曾巩

457首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