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
山
晚
步
蝉
吟
高
树
巅
,
渔
唱
菱
塘
口
。
披
衣
出
荆
关
,
适
值
新
雨
后
。
登
高
一
仰
观
,
明
月
落
我
手
。
欣
欣
携
月
归
,
脱
手
月
何
有
。
招
寻
不
可
得
,
忽
遇
窗
左
右
。
扃
户
乘
夕
凉
,
木
榻
支
未
久
。
无
计
扫
馀
热
,
天
遣
风
为
帚
。
习
习
爽
心
脾
,
此
味
人
知
否
?
适
意
在
当
前
,
曷
胜
呼
负
负
。
写景
抒情
夏天
写风
抒情
写景结合
佳节
秋天
赞美
山水
场景
怀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在香山漫步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静。首句“蝉吟高树巅”,以蝉鸣起兴,渲染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接着“渔唱菱塘口”,以渔夫的歌声呼应,增添了一抹生活的气息和远方的遐想。这两句通过声音的对比,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与生机。“披衣出荆关,适值新雨后”两句,描述了诗人穿着衣物走出山关,恰逢雨后的清新景象。这里的“荆关”可能是指荆门或关隘,象征着走出封闭,迎接新的开始。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为接下来的景色铺垫了基调。“登高一仰观,明月落我手”是全诗最为传神的一句,诗人登高望远,只见一轮明月仿佛落入手中,既夸张又富有诗意,展现出月色的皎洁与诗人的超然心境。这不仅是对月色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欣欣携月归,脱手月何有”两句,诗人带着满心欢喜,携月而归,但月却如梦般消失,留下的是内心的满足与宁静。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月象征着美好与梦想,诗人通过与月的短暂相会,感受到了心灵的愉悦与解脱。“招寻不可得,忽遇窗左右”两句,诗人试图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美好,却在不经意间发现它就在身边,如同窗外的风景,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一切。“扃户乘夕凉,木榻支未久”描绘了诗人享受夜晚的清凉,躺在木榻上,时间似乎变得缓慢,享受着片刻的宁静与舒适。“无计扫馀热,天遣风为帚”表达了诗人面对夏日余热,只能等待自然之风带来凉爽,体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依赖。“习习爽心脾,此味人知否?”诗人感叹这种清凉之感虽好,却难以言喻,只有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其中的美妙。最后,“适意在当前,曷胜呼负负”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与感恩,认为任何抱怨都是多余的,因为生活中总能找到让自己快乐的事物。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佳作。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