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
居
造
物
非
贫
我
,
欲
我
閒
且
安
。
贫
居
自
有
乐
,
此
乐
非
人
间
。
萧
然
一
茅
宇
,
十
年
卧
空
山
。
山
深
无
客
来
,
独
与
云
往
还
。
芰
荷
制
冬
衣
,
藜
藿
供
朝
餐
。
登
山
玩
崔
嵬
,
临
流
听
潺
湲
。
为
无
贪
著
念
,
随
地
可
盘
桓
。
但
得
閒
中
乐
,
岂
以
贫
为
艰
。
愈
贫
愈
无
事
,
无
事
心
愈
閒
。
虽
居
人
世
中
,
恰
似
出
尘
寰
。
田园
哲理
抒情
写山
情感
禅意
自然
山居
赏析
这首元代诗人本诚的《贫居》诗,描绘了一个贫居者在自然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充满了对简朴生活的热爱与满足。首句“造物非贫我,欲我閒且安”,诗人开篇即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激之情,认为大自然并非因他贫穷而让他过上闲适安宁的生活,而是自然本身赋予了他这份宁静与平和。这种对生活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物质贫乏的超脱与内心的富足。接着,“贫居自有乐,此乐非人间”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贫居之乐的独特性,它超越了世俗的快乐,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幸福体验。这种快乐源自于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以及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萧然一茅宇,十年卧空山”描绘了一幅简朴而宁静的生活画面,茅屋虽简陋,却能让人在空山中静卧,享受与世隔绝的宁静。这种生活状态,是对繁华世界的一种逃避,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索。“山深无客来,独与云往还”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没有外界的打扰,只有与云朵的交流,这种孤独并不孤单,反而是一种心灵上的自由与解放。“芰荷制冬衣,藜藿供朝餐”则展示了诗人如何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制作衣物,准备食物,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创造的乐趣和对自然的尊重。“登山玩崔嵬,临流听潺湲”描述了诗人与自然的互动,通过登山观景,临水听声,体验自然之美,感受生命的韵律。这种与自然的亲近,不仅丰富了生活,也净化了心灵。“为无贪著念,随地可盘桓”表达了诗人对欲望的淡泊,认为只要有内心的平静,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乐趣。这种心态,是真正的智慧与境界。最后,“但得閒中乐,岂以贫为艰”强调了内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财富,贫富与否并不影响内心的满足与快乐。这种观点,是对物质主义的反叛,也是对精神追求的肯定。“愈贫愈无事,无事心愈閒”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越是贫困,越能远离纷扰,心灵越能保持宁静。这种生活哲学,是对简单生活的赞美,也是对心灵自由的向往。“虽居人世中,恰似出尘寰”则点明了诗人即使身处尘世,也能保持超然的态度,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享受着心灵的自由与宁静。综上所述,本诚的《贫居》诗通过对贫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内心平静与自由的追求。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引导读者去思考生活的真实意义,以及如何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的快乐。
本诚
16首
元僧。初名文诚,后名道元。大同山翁、凝始子。尝主本觉寺。后寓吴下。喜山水,以诗自豪。又善画山水。有《凝始子集》
猜您喜欢
春日闲居三首(其二)
唐·白居易
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缅思山梁雉,时哉感孔圣。圣人不得所,慨然叹时命。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谣咏。得.....
幽居有感
元·曹之谦
閒居仍地僻,门闭草莱深。车马无还往,诗书有讨寻。严霜催岁晚,破屋觉寒侵。计拙烦亲旧,谁能数赐金。
峨眉云
明·谢迁
南望峨眉峰,去天不盈咫。东来千万叠,巍然独尊峙。旦时或兴云,云兴雨随至。瞻望倚方隅,膏泽被遐迩。比来夏秋交,妖魃忽为厉。旱暵动旬月,赤地几千里。山云杳无踪,乡民愁欲死。无.....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其五)
南北朝·鲍照
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北园有细草,当昼正含霜。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抽琴为尔歌,弦断不成章。
后醉中放歌五章(其二)
明·胡应麟
君不见阮嗣宗,竹林白眼天朦胧。君不见陶元亮,破帽东篱漉家酿。五斗何如归去来,长啸垆头兴逾王。谢公双屐嵇公琴,明哲胡为异霄壤。步兵臧否吾所师,柴桑三径嗟无资。当时一官不自保.....
观祝孝友画卷为赋六言一绝复以其句为题作五言四咏(其五)
宋·朱熹
茅屋无烟火,溪桥绝往还。山翁独乘兴,飘洒一襟寒。
和林择之黄云之句兼简同游诸兄
宋·朱熹
登览日云晏,归车眇重冈。天风振余旟,夕露沾我裳。数子情未厌,春山杳茫茫。还瞻长江白,迥眺飞云黄。当念尘中友,心期邈相望。无为跨鸿鹄,决起凌青苍。
醉太平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珊瑚挂瓢。黄金担樵。一枝一叶魂销。倩山妻绣描。霜浓艳潮。露晞艳焦。商声飒飒萧萧。恨宫声未调。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