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
西
写景
地点
怀古
抒情
秋节
山水
自然
写风
名胜
古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高僧在松风阁的生活与修行场景,充满了宁静与超脱的氛围。邵宝以“松风阁追次秦中斋韵”为题,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物心境融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首联“一木还将古殿支,真公五叶又逢师”,开篇即点出高僧的身份与地位,通过“一木”与“古殿”的联系,暗示了高僧对古寺的贡献与守护,同时也预示着传承的延续,如同“真公五叶”,象征着师徒五代的接续,共同承担着佛法的传播与弘扬。颔联“闲云锡远心初定,净水瓶深手自持”,进一步刻画了高僧内心的平静与坚定。闲云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无束,而“锡远心初定”则表达了高僧在修行中达到的心灵深处的宁静。净水瓶深手自持,则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高僧对佛法的虔诚与自律,以及对生活琐事的从容不迫。颈联“南涧浚泉寻石窦,西林望月倚松枝”,描绘了高僧在自然中的修行与感悟。南涧的清泉、石窦的幽静,西林的明月、松枝的挺拔,都是自然界的美好景致,同时也是高僧内心世界的映射。通过这些自然元素,诗人展现了高僧与自然和谐共处,心灵与自然相通的境界。尾联“旧庵更有新楼阁,淮海先生为作碑”,则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了高僧的成就与影响。旧庵代表了高僧过去的修行之地,新楼阁则是对其贡献的肯定与纪念。淮海先生为作碑,不仅是对高僧事迹的记载,也是对其精神的颂扬,寓意着高僧的精神将被后人铭记与传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僧生活与修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和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于自然、禅宗与个人修为的深刻思考。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小雨初霁
宋·陆游
归来偶似老渊明,消渴谁怜病长卿。小雨染成芳草色,好风吹断画檐声。剪灯院落晨犹冷,卖酒楼台晚旋晴。莫道此翁游兴懒,兰亭禹寺已关情。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