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和
镜
中
我
百
骸
虽
在
果
谁
亲
,
本
地
风
光
见
是
真
。
隐
几
正
忘
吾
与
我
,
开
奁
忽
讶
彼
何
人
。
叔
敖
还
许
伶
优
学
,
西
子
何
如
里
妇
颦
。
遥
想
当
年
游
镜
殿
,
化
身
千
百
未
为
神
。
写景抒情
自我感悟
镜中意象
哲理
赏析
这首诗《三和镜中我》由宋代诗人林希逸所作,通过镜像的比喻,深刻地探讨了自我认知、身份认同以及人性的多面性。首联“百骸虽在果谁亲,本地风光见是真”以“百骸”象征身体,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即使身体还在,又有谁真正关心或理解自己呢?这里的“本地风光”则暗喻了真实的自我,即不被外界干扰、不被他人定义的内在本质。这一联表达了对自我真实性的追求,以及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保持独立人格的渴望。颔联“隐几正忘吾与我,开奁忽讶彼何人”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通过“隐几”(靠在几案上)的状态,暗示了一种超脱世俗、忘却自我的境界。然而,当他打开妆奁(化妆盒),却惊讶地发现镜中的“彼”(他者)是谁,这反映了在追求内心平静的同时,对自我形象的反思与疑惑。这一联巧妙地将外部世界的映像与内心的自我探索相结合,展现了个体在寻求自我认知过程中的矛盾与困惑。颈联“叔敖还许伶优学,西子何如里妇颦”运用典故,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来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叔敖(春秋时期楚国的贤相)与伶优(宫廷乐师)的故事,以及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与里妇(乡村妇女)的表情对比,旨在说明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命运,不应仅凭外在形象或地位来评价一个人。这一联通过对比,强调了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差异,以及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尾联“遥想当年游镜殿,化身千百未为神”以想象的方式回顾过去,设想在镜殿中化身千百次的情景,以此表达对自我认知和身份探索的无限可能性的思考。尽管化身千百次,但最终仍未能成为真正的神明,暗示了人类在追求自我超越时的局限性和永恒的探索之旅。这一联以一种超脱而又略带悲观的视角,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在复杂的人性世界中,自我认知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综上所述,《三和镜中我》通过镜像的隐喻,深入探讨了自我认知、身份认同、人性的多面性以及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保持独立人格的重要性。林希逸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哲思,引导读者反思自我,探索人性的奥秘。
猜您喜欢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季允用韵各赋两章予亦再赋四首(其三)
宋·李壁
囊空那复冀赢馀,但有巍楼百尺俱。匣镜频开聊自玩,庭芜不扫欲何图。少缘多病辞欢伯,长更贪眠谢酪奴。生世所资能几许,一竿好在石鱼湖。
芳桂堂诗为杨御史作
明·杨士奇
连绻桂树,罗生堂前。自我植之,郁其栾栾。百卉具腓,高秋始华。湛露瀼瀼,芳馨满家。有生必荣,岂必在早。不与众竞,如彼有道。坚贞之节,四时不渝。宜尔君子,岁晏同娱。
吾与吟(其六)
明·顾允成
亦对青山亦著书,廓然顺意莫猜疑。无端并入庄生梦,蝴蝶原来便是台。
石洞门(其二)
宋·刘泾
未逢仙手破天荒,我得披云第一章。它日爱奇思谢客,却须因事忆刘郎。
鹧鸪天
元·姬翼
太极玄虚若镜清。乾坤元是镜中形。人身影里重生影,物象名中复寄名。空外物,梦中评。一团虚幻戏灵明。有生不慧看成实,梦里分空着力争。
西江月·重过续梦庵
明末清初·王夫之
残梦当年欲续,草庵一枕偷閒。无端幻出苦邯郸。禁杀骑驴腐汉。几度刀兵膋血,十年孤寡辛酸。潭龙?睡太痴顽。欲续衰年已懒。
赠张西屏
明·尹耕
月明熊耳照滹沱,千里思君可奈何。棋局拟从清梦著,诗篇遥向白云歌。时危身世风霜苦,日短江湖感慨多。莫道塞翁常失马,后车还许载渔蓑。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