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

沿
绿
节日
怀旧
思乡
写景
夏景
端午节
情感

赏析

这首《点绛唇·午节感怀》由清代诗人张友书所作,描绘了端午节时分的感怀之情。诗中以“蒲酒家家”开篇,点明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饮菖蒲酒,预示着节日的氛围已经弥漫在每个家庭之中。紧接着,“年光又是逢重午”,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节日的轮回,让人感受到时光的匆匆。“彩丝角黍”一句,进一步描绘了端午节的另一传统——佩戴五色丝线和食用粽子(角黍),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色彩,也寄托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通过“俗尚沿荆楚”,诗人提到了端午节源于古代荆楚地区的习俗,强调了这一节日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佳节年年,总在他乡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度过端午节的感慨,流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佳节本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诗人却只能独自一人,远离家乡,这种孤独与思念交织的情感,使得节日的欢乐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最后,“添愁绪。汀兰岸杜。绿遍天涯路。”诗人以景结情,通过描写绿意盎然的汀兰、岸边的杜鹃花以及延伸至天涯的道路,营造出一种广阔而深邃的意境。绿意虽美,却也映衬出诗人的孤独与愁绪,仿佛那无尽的绿色之路,象征着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难以言表的愁绪。整首词情感细腻,语言优美,将端午节的习俗与诗人的个人情感巧妙融合,既展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又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