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弘
伎
自
关
中
游
蜀
山
太
华
峰
前
西
别
秦
,
锦
江
持
钵
度
馀
春
。
经
冬
不
散
峨
嵋
雪
,
一
夕
轻
消
面
壁
人
。
写景
地点
山水
离别
写雪
赞美
峨眉山
成都
写山
冬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从关中游历至蜀地的旅程,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对修行生活的深刻感悟。首句“太华峰前西别秦”,诗人以太华山为起点,向西行至秦地,简洁地点明了旅行的方向和起始点。太华山,即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以其险峻著称,此处用以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和高远的修行境界。次句“锦江持钵度馀春”,转而描述僧人在春天时节穿越锦江,手持钵盂前行的情景。锦江,位于四川盆地,是长江的一条支流,以其秀美的风光闻名。此句不仅展现了僧人旅途中的自然风光,也寓意着修行者在世间流转,心怀慈悲,行善积德。第三句“经冬不散峨嵋雪”,进一步描绘了峨眉山的冬日景象。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以其秀丽的山色和丰富的佛教文化而著名。这句话通过强调峨眉山终年不化的积雪,表现了自然界的永恒与禅宗中关于空性和无常的哲学思考。最后一句“一夕轻消面壁人”,则聚焦于僧人的内心世界。面壁人通常指的是通过长时间静坐冥想来寻求心灵净化和智慧增长的修行者。这一句暗示了僧人在一夜之间,面对自然的洗礼,内心得到了某种超脱和觉醒,仿佛积雪在一夜之间消融,揭示了修行过程中精神层面的深刻变化。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僧人游历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和对生命、自然与修行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自然美和精神追求的双重关注。
猜您喜欢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送大巡吴公赴江西
明·尹台
银鞍骢马紫缨垂,赋别还同把玉卮。法从今朝辞日驭,使华若处驻霜麾。西江天净鱼龙水,南浦风凋鸟鹊枝。此去阳君随绣斧,应知白屋少颦眉。
山谷流杯池
清·顾印愚
锁江亭中一杯酒,坐看江云自奔走。涪翁去后七百年,尚爱新诗满人口。我来戎州秋复春,却闭空斋卯还酉。逝将著屐访遗迹,偶厌褰裳涉清浏。谁令突兀忽眼前,乐事今朝古无有。横江绝壁栖.....
饯中书侍郎来济
隋末唐初·李世民
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云峰衣结千重叶,雪岫花开几树妆。深悲黄鹤孤舟远,独叹青山别路长。聊将分袂沾巾泪,还用持添离席觞。
答赵壶石象山松下见怀原韵
清·李澄中
别后桃花几遍开,旧题石壁长莓苔。屋梁月落天南北,山路云深梦往来。幽洞尚留寻胜屐,故人多负出群材。须眉空向他乡老,好护新松待我回。
留题钓台
宋·刘泾
水绿山青人可知,不知生气得之谁。钓竿已属严公手,直到元英解道诗。
太一湫
金·杨云翼
四崖环抱镜光平,数亩澄泓石底清。寒入井头千丈雪,净涵嵓际一天星。傍人争出鱼依势,衔叶飞来鸟护灵。日日东风送潮出,只应绝顶透沧溟。
因六祖举太和山语而成颂贵此话大行
宋·黄庭坚
峨眉山中老,千颂自成集。持问太和山,鹘臭当风立。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