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华
亭
寺
花
树
高
于
屋
红
霞
夜
照
人
声
声
枝
上
鸟
也
似
惜
馀
春
(
其
三
)
云
房
迁
雨
榻
,
枕
席
籍
盆
罂
。
似
向
东
林
宿
,
莲
花
滴
漏
声
。
写景抒情
山水田园
咏物写景
季节
寺院花树
寺庙写景
鸟声
季节赞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华亭寺住宿的情景。他身处云雾缭绕的房间,床榻之上仿佛被雨水润湿,枕席间甚至放置着盆罂来盛接点滴之水。诗人将此境况比作在东林寺过夜,耳边传来的是莲花滴水般的漏壶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静谧的禅意。"云房迁雨榻"形象地写出环境的湿润与清幽,"枕席籍盆罂"则显出生活简朴而诗意。"似向东林宿"暗含出对佛家生活的向往,"莲花滴漏声"则寓言了禅定中的时光流转。最后一句"枝上鸟也似惜馀春"以鸟鸣声衬托出春天即将消逝,诗人借鸟儿的鸣叫表达了对春光的留恋和对生命的感慨。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展现了诗人深夜在华亭寺的独特体验,流露出淡淡的离愁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杨慎
1519首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后因流放滇南,、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