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地点
写山
抒情
观物抒情

赏析

这首明代杨慎的《登金华山玉京观中有陈子昂书台(其一)》描绘了诗人站在巴峤亭前,眺望涪江,眼前是玉京观的壮丽景象。"巴峤亭前立"展现了诗人立足的地点,"涪江槛外斜"则描绘了江水与栏杆构成的景致。"雪堂开洞府"运用比喻,将观堂比作仙家洞府,暗示其清幽与超凡。"云木上烟霞"进一步渲染出观景的高远和神秘,树叶的声响并非雨声,而是自然的韵律,"叶响非关雨";林间的香气并非花朵散发,而是清新的自然气息,"林香不是花"。最后,诗人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如果能到达那如玉京般的仙境,他愿意探寻长生不老的丹砂。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仙道的氛围,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隐逸和道教文化的崇尚。

杨慎

1519首
杨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平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后因流放滇南,、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