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
宁
守
邀
饮
南
池
踏
影
入
春
丛
,
碑
荒
榻
半
空
。
树
分
菱
藻
月
,
滩
响
鹭
鸶
风
。
落
絮
粘
行
牍
,
残
觥
谑
小
童
。
夜
深
铃
卒
语
,
窗
外
一
枝
红
。
写景
春景
地点
南池
情感
抒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南池与友人宴饮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夜的静谧与美好。首句“踏影入春丛”,诗人踏入春日的丛林,光影交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碑荒榻半空”描绘了池边古碑荒凉,木榻半悬于空中,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空间的空旷感。“树分菱藻月,滩响鹭鸶风”两句,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月光比作菱藻,让树与月光相映成趣;同时,滩上的波浪声仿佛是鹭鸶在轻拂微风,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落絮粘行牍,残觥谑小童”则进一步描绘了宴饮的场景,飘落的柳絮粘在书页上,增添了几分诗意;而残余的酒杯旁,孩童嬉笑打闹,为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欢乐。最后,“夜深铃卒语,窗外一枝红”以深夜的钟声和窗外的一抹红色作为收尾,钟声悠长,暗示时间的流逝;窗外的红色可能是花或是灯火,象征着希望与温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捕捉,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忧郁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袁宏道
1666首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