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卢
岩
寺
瀑
布
(
其
二
)
洞
门
长
是
带
云
关
,
竹
杖
深
穿
香
叆
间
。
醉
里
放
杯
眠
涧
水
,
梦
中
和
雨
入
卢
山
。
霞
光
射
壁
残
碑
出
,
松
影
流
阶
处
士
还
。
潭
下
老
龙
呼
不
起
,
携
将
新
月
过
烟
鬟
。
写景
山水
赞美
庐山
秋节
写水
梦
月
松树
老龙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幽静而神秘的山水画卷。首句“洞门长是带云关”,以“洞门”与“云关”相联,营造出一种深邃、缥缈的氛围,仿佛引导读者步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接着,“竹杖深穿香叆间”,竹杖穿行于云雾缭绕之中,暗示着诗人深入自然,与之融为一体。“醉里放杯眠涧水,梦中和雨入卢山。”这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诗人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诗人似乎在醉意中放下酒杯,沉睡于溪涧旁,又在梦中与雨水一同进入卢山,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心灵相通的境界。“霞光射壁残碑出,松影流阶处士还。”霞光映照在石壁上,古老的碑文显现出来,松树的阴影在台阶上缓缓移动,仿佛是隐士归来的象征,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自然的宁静之美。最后,“潭下老龙呼不起,携将新月过烟鬟。”潭底的老龙不愿醒来,诗人则带着新月穿过轻烟般的山峦,这一画面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神秘色彩,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独特情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寄托的渴望,是一首充满哲思与美感的佳作。
袁宏道
1666首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又字无学,又号六休。汉族。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猜您喜欢
湖寺拥碧轩
元·张雨
喧寂一尘隔,湖滨出宝坊。荷阴分补衲,水气杂烧香。书勘乌皮几,茵敷白?床。从来已公屋,诗客许徜徉。
江行杂咏(其一)
清·邓汉仪
江州解缆客途长,三日西风逼建康。试问谁人镇姑孰,青山牛渚满斜阳。
菩萨蛮·湖口
元末明初·梁寅
海门西上帆如电。神灵借与天风便。容易见庐山。云中双鹤还。风匀波不怒。水碧涵山翠。沽酒酹神君。醉吟湖上春。
喜姜汝皋自越州至(其一)
明末清初·屈大均
一片镜湖月,清光在我心。随君至珠海,相照满秋林。复有玉琴好,平生山水音。柯亭古时笛,不及此高深。
南雄八景诗(其七)阴晴塔影
元·程文表
浮屠千尺起层层,半入虚无看不明。月转黄昏移石笋,露垂清晓滴金茎。孤棱直压花阴重,斗角横铺水面轻。几度攀缘临绝顶,倒身翻与地相平。
庐山杂兴(其九)
宋·释道潜
霜清玉绳晓,涧谷风未号。澄潭不可极,俛盼惊骨毛。岂不有神物,于兹能遁逃。海日射两崖,馀辉何昭昭。游鳞出岸穴,翻覆如银刀。偶来殊不恶,胜事俄所遭。聊为五字咏,远愧谢与陶。
沁园春(其二)留题费渐斋清湖新居
明·夏言
问讯溪山,好秋风里,何处登临。爱清湖新筑,天然融结,眼中佳胜,不让横林。楼起青云,堂连绿野,篱巷斜通碧树阴。最难得,重湖沙绕,隔岭潭深。门前几个青岑。合每日、开窗对酒吟。.....
次韵子瞻南溪避世堂
宋·苏辙
柱杖行穷径,围堂尚有林。飞禽不惊处,万竹正当心。虎啸风吹籁,霜多蝉病瘖。兽骄从不避,人到记由今。未暇终身住,聊为半日吟。青松可绝食,黄叶不须衾。偶到初迷路,将还始觉深。堂.....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