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原
道
中
远
朝
岱
岳
过
城
东
,
驴
背
吟
哦
句
未
工
。
荞
麦
花
铺
残
雪
白
,
疏
林
枣
映
夕
阳
红
。
人
烟
渐
见
荒
村
里
,
蛩
语
偏
惊
客
路
中
。
此
去
平
原
有
公
子
,
人
情
可
与
古
时
同
。
写景
抒情
咏物
秋天的
情感
人烟
自然
离别
赏析
这首《平原道中》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平原上所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首联“远朝岱岳过城东,驴背吟哦句未工”,开篇即展现出诗人行旅的情景,他从泰山方向而来,路过城市东侧,骑在驴背上,边走边吟诵诗句,但似乎还未能完全捕捉到心中的意境,流露出一种创作上的自我审视与探索。颔联“荞麦花铺残雪白,疏林枣映夕阳红”,笔触转向对沿途景色的细腻描绘。荞麦花如残雪般铺满大地,一片洁白,与远处稀疏的枣树林形成鲜明对比,而夕阳的余晖则将枣树映照得格外鲜艳,红艳欲滴,色彩对比强烈,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颈联“人烟渐见荒村里,蛩语偏惊客路中”,视角再次转换,诗人注意到远处逐渐出现的村落,虽然有些荒凉,但仍有人烟。同时,田野间传来蟋蟀的鸣叫声,这本是寻常之景,但在旅途中却显得格外突兀,仿佛是在提醒着行人的孤独与旅途的漫长。尾联“此去平原有公子,人情可与古时同”,诗人展望前方,想象着即将到达的平原上可能遇到的贵族人物,表达了对古代人情的向往与憧憬。同时,也暗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许仍能保持古时的淳朴与真诚。整体而言,《平原道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行旅中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情世态的思考,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富有生活哲理的佳作。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安公子(其二)
宋·柳永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