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颂祖
赞歌
宴乐
节庆
历史
怀古
意表达
场景

译文

好盛美啊好繁富,在我堂上放立鼓。
敲起鼓来响咚咚,令我祖宗多欢愉。
商汤之孙正祭祀,赐我成功祈先祖。
打起立鼓蓬蓬响,吹奏管乐声呜呜。
曲调和谐音清平,磬声节乐有起伏。
商汤之孙真显赫,音乐和美又庄肃。
钟鼓洪亮一齐鸣,场面盛大看万舞。
我有助祭好宾客,无不欢欣在一处。
在那遥远的古代,先民行止有法度。
早晚温文又恭敬,祭神祈福见诚笃。
敬请先祖纳祭品,商汤子孙天佑助。

赏析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诗经》中的一篇,名为《商颂》,创作时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它展现了当时祭祀祖先的场景,以及人们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对先祖的敬仰之情。在这首诗中,“猗与那与,置我鼗鼓”开篇便设定了一种庄重而又神圣的氛围,描述了祭祀时摆放鼗鼓的情景。接下来的“奏鼓简简,衎我烈祖”表达了通过简洁有力的击鼓来颂扬先烈祖宗的意愿。诗中还多次出现“汤孙”一词,这里的“汤孙”指的是商朝的始祖唐尧帝,或许是对其后裔的一种尊称。每当提及“汤孙”,都伴随着一种敬畏的情感和祭祀活动,如“汤孙奏假,绥我思成”、“于赫汤孙,穆穆厥声”。此外,“鼗鼓渊渊,嘒嘒管声”和“我有嘉客,亦不夷怿”等句子通过对音乐和舞蹈的描写,传达了祭祀时人们的心境和情感,以及他们对贵宾的欢迎之意。最后,“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则是表达了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继续。整首诗通过祭祀活动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神灵、祖先的崇拜,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商颂》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厚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古老而又庄严的历史,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信仰。

诗经

306首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