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抒情
寒节
秋节
节气
怀旧
思乡
忧思
赞美
悲情

赏析

这首《如梦令》由清代诗人沈鹊应所作,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冬日苦寒中的内心世界。“岁月真如弹指”,开篇即以夸张手法,将时间流逝比作轻轻一弹,形象地表达了时光匆匆、岁月易逝之感。紧接着,“又是苦寒天气”一句,点明了季节背景,暗示了接下来情感的基调——寒冷与忧郁。“帘外雨和风,搅起一腔愁思。”诗人通过自然界的风雨交加,巧妙地映射出内心的纷扰与愁绪。风雨不仅在外,更在内,搅动着诗人的情绪,使其难以平静。这一句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外界的自然现象与内心的主观感受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无寐。无寐。”连续两次使用“无寐”,强调了诗人夜不能眠的状态,进一步深化了愁思的主题。无法入眠,意味着思绪万千,无法得到片刻安宁,这种状态是极度焦虑和痛苦的表现。“别有凄凉滋味。”结尾一句,诗人以“别有”二字,巧妙地引出了不同于一般愁绪的独特感受——凄凉。这不仅仅是对环境的描述,更是对心境的深刻揭示,表达了诗人面对寒冷冬夜时,内心深处涌动的复杂情感。整体而言,《如梦令》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苦寒天气时内心的挣扎与思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猜您喜欢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江行杂咏(其一)
清·邓汉仪
江州解缆客途长,三日西风逼建康。试问谁人镇姑孰,青山牛渚满斜阳。
惜黄花慢·晴郊访菊
清·陈维崧
郭外烟林。趁板桥夹浦,迤逦秋寻。溪翁陇口,半畦嫩蕊,园丁屋角,数亩浓阴。离披开坼铺如锦,纵藻耀、偏觉萧森。选野岑。倚风藉草,隔涧捶琴。浊醪无伴孤斟。渐林霏小结,岩翠将沈。.....
同蒋心余彭芸楣游北兰寺
清·杨垕
无数征帆向马当,龙沙北去树苍苍。去年君亦他乡客,此日谁倾地主觞。野渡春风归鸟雀,寒山返照下牛羊。赞公去后风流尽,依旧閒云销竹房。
九日焦山登高同公渚作寄君适庐山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穿上烟萝拾堕樵,连江寒籁起萧萧。已先霜木惊摇落,暂狎风鹰共泬寥。寄远恨无书付雁,浇愁难倚酒盈瓢。断崖何与人间世,溅蚀潮痕永不销。
题赵魏公幼舆丘壑图二首(其二)
元·宇文公谅
小斋松雪对青山,波上閒鸥自往还。文采风流今不见,空馀粉墨落人间。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